|
不同企业规模差异明显,城市布局体现“深耕+外拓”逻辑
规模方面,在商业地产样本企业中,在管面积在200万㎡以下的企业达到42个,其次是200-500万㎡元的企业,32家;再则是500-1000万㎡的企业,10家,1000万㎡以上收入的企业则有6家。
500万㎡以上的头部企业中,大部分的业务涵盖商场、写字楼、文商旅、酒店及公寓等多个领域,并在一个或者多个领域具备较大的竞争优势,能够形成强大的内部协同和客户资源转化能力。
此外,上述企业的发展模式也从“开发运营”转向“资产运营+资本运作”,通过输出管理品牌、发行REITs盘活资产,实现“规模增长+现金流优化”的双重目标,这也是未来大型商业地产企业的核心增长路径。

项目分布上,81家商业地产样本企业中,布局10个以下城市的企业达到37个,布局城市数量在10-30个的企业为28家,拥有30个以上已布局城市的企业有16个。
可以发现,大部分企业布局的城市数量不多,这反映出当前的行业主要发展逻辑是采取区域深耕策略,将资源集中在熟悉的市场,这样可以较好地规避因不了解异地市场如政策、消费习惯、竞争环境而带来的风险。
与此同时,城市布局数量在30个以上的企业不少,反映了当前不少头部企业通过自身项目投资、轻资产扩张等方式,不断扩大现有版图。这对完备产品线、异地复制能力及商业人才体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需要形成多条成熟的产品线如高端、中端、社区型,并建立强大的标准化流程和人才培育机制,才能确保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效、高质量落地。

典型代表过半收入下滑,集中施策维持单位租金水平
为深入研究企业的表现,观点指数剔除样本池中规模较小且非典型的个体,选取了18个代表性企业。其中约56%的企业2025年上半年录得收入同比下滑,11%的企业收入相对持平,余下33%的企业录得收入增长。
收入实现增长的企业,在市场压力中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除凭借规模优势和新项目的贡献实现收入增长外,与这类企业能够精准契合消费者需求,通过精细化运营提升业绩也有较大关联。
单位面积租金水平上,以自持物业为主的港资企业优势明显。租金水平较高的企业中,港资企业占比大于内资企业。


商业地产金融:资管的“险资时刻”
50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消费REITs扩募流程简化
在9月2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已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共5000亿元。从各地公开信息来看,截止10月中旬,本轮政策性金融工具已落地超百亿,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重点聚焦消费领域基础设施、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 共14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