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色建筑提升资产长期收益,绿色金融延续低谷期
有研究表明,获得LEED、GBI等认证的写字楼租金普遍比同类非绿色楼盘高5%?10%;通过节能系统、智能照明等技术,商业楼宇的能耗可降低20%?30%,年均运营费用下降约15%?25%。同时,绿色建筑的资本化率更高,投资回报期虽略长(2%?9%的认证费用),但长期收益(节能、租金、品牌)显著。
这助推了当前商业地产企业参与绿色建筑认证的积极性。

据了解,不动产企业中,万科截至2024年末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面积累计超3.35亿平方米。在商业开发与运营的目标中,计划未来新建的印力自持印象城MEGA100%获取LEED认证,并确保未来5年内印力所有新建建筑达到绿建二星认证,且2024年在建项目均以LEED认证、绿建二星标准设计。
龙湖集团自2021年起,明确集团所有新建项目要达到国家绿色建筑标准。截至2024年底,其累计满足绿色建筑标准项目达590个,累计满足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面积超1.3亿平方米。
绿色金融的核心目的是为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提供资金支持,而绿色建筑正是实现建筑领域节能减排、降低碳足迹的关键路径。金融资金通过低息贷款、长期还款、绿色债券等方式,为绿色建筑项目提供必要的资本,帮助开发商落实节能系统、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材料等。
但由于不动产行业当前遇到瓶颈期,其融资环境一直处于收紧状态,不断丰富的创新产品及金融工具仍难以惠及不动产领域。据了解,目前不动产行业的绿色融资主体仍以头部央国企及部分港资企业为主。

涉足商业地产的企业中,华润置地2024年成功获取ESG贷款85亿元,截至当年末存续ESG贷款288亿元。中国海外发展2024年共签署110亿港元的可持续发展表现挂钩贷款协议。越秀地产当年7月还成功发行16.90亿元离岸人民币点心债券,期限为3年,票面利率为4.10%;但均未明确募资用途是在商业地产项目建设或改造方面。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头部不动产企业与大部分港资企业均搭建了绿色金融框架或设立了绿色金融目标。例如越秀地产为了更好地推进可持续金融发展,计划到2030年致力达到至少50%债券及借款融资来自绿色金融。中国金茂强调开展责任投融资活动,把握绿色建筑和公募REITs机遇,以绿色金融助推公司绿色可持续发展。
观点指数认为,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绿色金融将会成为商业地产企业提升自身财务灵活性及韧性的重要渠道。但该类产品具有一定成本(如将产品提升为绿色建筑可能存在额外增量成本),且募资用途有具体投向,在行业深度调整期,商业地产企业实践绿色融资也有较高门槛。
积极履行多重社会责任,商业地产企业实践愈发多元
在配合国家政策方面,商业地产企业的实践愈发多元。其一是更加聚焦特定群体和区域,通过多种方式带动服务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精准扶贫;二是部分头部央国企会承担保障性住房和城市更新项目,为城市美好生活焕新赋能;三是履行社区责任,企业更加注重居民的实际体验与反馈,如旧改项目居民安置满意度提升,部分企业尝试通过社区商业运营反哺公共服务;四是注重与城市文化、社区文化的融合,打造具有社会价值的商业项目。

进一步夯实治理体系,奠定长期稳定发展基础
多数商业地产企业亦通过夯实公司治理体系,严格把控合规经营规范,建立系统化且运作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保障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与准确性,恪守商业道德准则,倡导清正廉洁的职业操守,促进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中,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不确定性对业务的影响,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样本商业地产企业一方面制定全面、系统且符合实际情况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明确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的流程和方法,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另一方面,持续构建清晰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等专职机构,明确各层级的职责和权限,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决策和执行机制。 共14页 上一页 ... [11] [12] [13] [1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