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关键词二:“急眼了”
“急眼了”也属于北方的口语词,意思是:因为着急、焦虑等原因,行为失去常态,甚至发展到有点冲动和失态的状态。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阐述这个关键词!
1、门店急眼了
今年上半年,成都大多数餐饮门店都开始卖小龙虾,为什么?因为他们认为小龙虾是夏天的主流单品,所以不管自己的主业是火锅店,还是烧烤店,无一例外都开始上架小龙虾!
如果是正常上架倒也好,还可以说是经营利润的补充,但现实并非如此,大家全都疯狂的搞超低价活动,你家100元吃3斤送一斤,我就99元吃5斤,发展到后面,甚至变成99元吃十斤。结果呢?大家都没赚到什么钱!
那图啥呢?用任何常规逻辑都无法理解这种行为,但这就是现状,而且我只是拿小龙虾举例,现实中,餐厅因为急眼而胡乱经营的情况在2025年上半年特别多。
比如,大型酒楼到门口摆摊,让后厨大厨们穿戴整齐地在门口现炒现卖,在网上迎来很多人的追捧,甚至还因此催生出几个网红后厨。对于所有被逼到门口摆摊的酒店来说,这也是一种可悲和可怜,不是急眼了,谁愿意干这样的事情呀!
比如,一些沉寂已久且年岁已高的餐饮大佬,在旗下多家门店难以为继时,又主动走到台前,六七十岁的老人拍短视频,在直播中一个劲地卖自家餐厅的套餐。如果不是门店让他们急眼了,何至于如此折磨自己?
严重内卷下,现在餐饮一线门店病急乱投医的现象非常严重:盲目做直播,盲目做外卖,盲目搞新品,盲目搞低价,盲目搞流量……看到这些乱象,我内心一方面着急,另一方面也难受,为这些一线的餐饮老板们难受!
2、平台急眼了
上半年,京东在餐饮行业连续丢下两颗重磅炸弹,其一是3月开始的百亿级外卖补贴大战,与美团正面硬刚,其二是七月中旬公布的七鲜小厨,要开10000家线下实体店,现在第一批店已经开出来了。京东还拿出10亿,挖掘1000道特色美食并进行合作。
过程中,阿里也加入战局,时隔多年,外卖居然又出现三方力量角逐的好戏:十几年前,美团外卖,饿了么外卖和百度外卖三足鼎立,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三方在资本加持下,疯狂补贴,最后确实打造出了餐饮的到家消费场景,外卖平台方面,则剩下了美团和饿了么两家。
2025年上半年,京东跳出来当“搅局者”,业界几乎看不懂,因为京东给大家的印象是做电商的,怎么突然来做餐饮的外卖了?大家还在迷糊中时,阿里又冲出来,“淘宝闪购”闪亮登场,推出500亿补贴,把美团和京东都拉入战场,这场大战甚至逼得相关主管部门出来叫停。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急眼了!
表面看,大家好像是在PK外卖,实际其实是争夺“即时零售”的生存权,所谓“即时零售”,本质是将传统零售的“计划性购物”升级为“即时性履约”,它重构传统“人-货-场”的连接逻辑,成为互联网巨头必须争夺的下一代零售基础设施,其战略价值远超业务本身。
当年我们在淘宝购物,下单后什么时候能收到货,有很大的随机性,可能两三天,可能四五天;京东全国建仓储中心后,承诺当天购物次日送达,甚至还有上午下单下午到货的当日达,因此也硬抢出一块属于自己的蛋糕,并做到了一直不下牌桌!
如今,各大平台的配送效率不再是以日为单位,也不是以小时为单位,而变成以分钟为单位:你下单后,30分钟以后就能收到。解决了最高频的餐饮消费的配送效率后,其他低频消费的配送也像顺手拈来一样简单,比如买菜、买药、买零食、买日用品。大家会发现,在平台上下单,30分钟左右能送到的东西越来越多了,而且这些全是基于真实生活场景的刚需,用户一旦对某一个平台形成下单习惯,对其他平台而言就会变成超级大灾难,能不急眼吗?
这些互联网巨的较劲对餐饮有什么影响?是利于餐饮行业的良性发展,利于餐饮商家的更健康竞争与存活?还是相反?遗憾的是,答案很可能是后者!因为这三大巨头,京东是为了破局,美团是为了防御,而阿里是为了整合,他们都是在为即时零售的生存权而拼命,很多时候或许都顾不上餐饮行业和餐饮老板怎么想。
3、供应链急眼了
餐饮行业由前端的交付系统和后端的供应链系统组成,通过前面的内容,我们知道,处于前端,作为交付系统存在的餐厅已经急眼了,到处胡乱操作,那么处于后端,作为支撑系统的供应链企业呢?会不会好过一点?
对不起,也一样急眼了!
尽管,部分调味品供应链还在正向增长,但这种增长是很多中小型调味品公司的尸体堆出来的,也就是说,当下业绩还在增长的供应链份额,并不是像前几年那样因为市场整体增长而带来的正向增长,而是整体下滑大环境下,大量中小供应链商家倒闭后释放到市场里的“假增长”。
再谈谈设备供应链,通过前面二手市场的“焉儿了”,大家可以知道,在闭店量远远大于开店量的现实情况下,餐饮的设备供应链市场萎缩非常严重。在成都做厨房设备的老陈,是与我认识十年的老朋友,因为人特别靠谱,所以哪怕市场行情如此艰难,他也一样业务不断,利润并没有受太多影响!
但这是特例,市场上绝大多数设备供应商的日子都很艰难,该倒闭的已经倒闭,该放弃的也已经都选择放弃,现在还留在市场里继续做供应链生意的人,能像老陈这样气定神闲做现金生意的比例,可能连10%都没有,其他90%都是成天处于焦虑中,处处找客户,为了能继续活下去,什么活都愿意接,也是明显地急眼了!
食材供应链在国内一直不成熟,净菜供应链因为对保鲜的要求太高,货损率一直得不到有效保障,所以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好不容易达到成熟阶段的一些食材呢,又因为认知偏见,也就是预制菜问题,现在几乎都“夹着尾巴做人”。
抛开那些不合格的黑作坊不谈,伴随食品工业的进步,从食品安全角度来看,市面上绝大多数预制菜都非常安全,其安全程度甚至远高于新鲜食材,但没办法,消费者不认,不仅不认同,还有非常严重的抵触态度,这就导致预制菜供应链企业尽管掌握了很好的工艺,也抓到了行业想降低人力成本的时代机遇,但就是不能公开宣传,也无法得到规模化发展。换作是你,急眼不急眼?
03
关键词三:“合理了”
因为这两年的艰难,行业内曾经各种不合理的水分,都在慢慢被榨干。餐饮慢慢变得越来越合理了,下面从六个方面来说明:
1、单店合理了
说到单店模型,必然包括四个最基本的单元,分别是投资结构,收入结构,成本结构和利润结构,如果讲单店模型而不涉及到这四个结构,那价值将非常有限。我们要追求单店的合理性,也必然回到这四个结构上来进行拆解。
前几年,经济形势好,市场红利多,行业增长快,哪怕是各种不合理的操作都能赚钱,比如,我就亲眼见过有人开面店敢拿8万房租的铺面,结果呢?一个月的营业额就刚好够房租,特别强调,不是利润,是营业额刚好够8万,人工和其他水电气,装修折旧等,全亏!
2025年,开店数量在同比下降,说明大家开始重视和计算单店的合理性了,减少了盲目开店的可能性,在我看来,这是好事不是坏事,为那些想开店但最后放弃的餐饮小白们感到高兴。
2、投资合理了
几年前,在流量红利的影响下,开个餐厅,正常的开店预算可能是50万,但前期投资预算,往往会做到100万甚至150万,为什么?因为要预留一倍以上的费用拿来做营销,给各类达人探店和各平台烧流量!
据我所知,成都市场出现过最夸张的单店投资是开店预算只有500万,但投资预算做到了2000万,其中1500万是拿来做流量的!
投资预算是开店预算的3倍,曾经大家听到这样的投资结构后,摇头叹息说的不是它不合理,而是为什么自己没这么多钱,都因为流量投入背后的“好处”而忽略投资结构本身的合理性!
2024年下半年开始,这样的非理性投资结构就开始变少,到2025年,几乎已经消失,哪怕是曾经那些最舍得砸钱的团队(也可以叫团伙),都变得理性起来,不再做很高的流量预算,就我所看到的一些品牌的投资预算,与开店预算相比,也就30%左右的上浮空间!
这就合理了!
3、收入合理了
餐饮行业的合理收入,就应该来自于门店,既然是餐厅,就应该好好地通过“卖菜”赚钱!以前很多人把餐厅当成赚钱的道场,在卖菜基础上叠加很多收入模式:
最简单的是就是卖品牌,收加盟费,这是前面这十年,那些单店盈利能力较强的门店最重要的收入,很多人因此发家致富。此外,还有卖技术的,卖配方的,卖底料的,卖衍生品的,当然,还有卖开店方法论的,据说就上半年,成都一个卖开店方法论的老板,刚花1200万买了豪宅!
曾经,这些基于菜品之外的其他收入,几乎是所有餐饮老板羡慕的香饽饽,也因此,衍生出很多为了这些收入而单独设计的门店,百花齐放,但2025年,这些衍生收入好像越来越不容易赚了。
那么,什么收入才是餐饮的合理收入?你的菜单结构带来的收入,才是合理的收入:今天主菜卖了多少钱,辅菜卖了多少钱?酒水卖了多少钱?堂食卖了多少钱?外卖卖了多少钱?
我们为何常说要将外卖的收入比例控制在20%以内?为何要将网拍菜品的比例控制在60%以内?为何菜单要“看起来厚用起来薄”?这些都涉及到收入的合理性!
所以,2025年餐饮市场艰难带来的第三个合理,就是市场在倒逼餐饮的收入结构越来越趋于合理。
4、成本合理了
餐厅成本无非就两个方面八个类别:作为固定成本的房租,物业费和人工,以及作为可变成本的食材,调味品,能耗、损耗和税负。2018年以后,餐饮行业又增加了一个可变成本,那就是营销成本:原本的营销费用变成了成本!
关于成本的合理性,因为涉及到的内容太多,这里无法拆开一一说明,我要强调的是:曾经,当门店承载的价值不只是卖菜这个前提下,很多品牌的老板对成本其实没太在意,尤其是营销成本,此举大错特错。
这些老板的错误在于,他们忽略了餐饮需要养客的现实(再难也要养客),寄希望于花钱一夜解决客流问题,而且一旦尝到这方面的甜头就停不下来,脑袋彻底陷入“流量遮蔽效应”,也就是唯流量论,似乎除了流量,门店其他一切都看不到希望。
2025年以来,全行业都在营销成本上消停了不少,大家“被迫”降低餐厅的经营成本,缩减流量上面的开支,让门店的成本变得越来越合理了。
5、利润合理了
关于餐厅利润,我的观点从来没变过,最合理的数据就是投资回报率100%,能做到12个月回本,就是非常好的利润!如果降低到18个月回本,也就是年化投资回报率能达到66%也能勉强接受,低于这个数就要考虑风险和止损退出。
关于利润合理性,我想特别提醒很多看这篇文章的小白:千万不要被网上各种吹嘘三四个月回本的招商话术给迷惑了,市场上一定有三个月回本的餐厅,但它一定也只是特例,不可能具有普适性,请用你聪明的脑袋瓜子想一想:三个月就收回投资的生意,凭什么会轮到你,还要求着你做?
2025年上半年,很多老板开始“斤斤计较”每天的收入和每月的利润,这就对了,真正去计较店里的毛利、纯利,并天天算细账,说明你开始真正沉下心来开餐厅了!
6、心态合理了
如果你对前面的五个“合理”都很认同,恭喜你,说明你的心态也合理了。
反之,如果你都看到这里了,还认为餐厅就是流量生意,应该疯狂投流,应该有多种收入路径,还认为开餐厅就应该半年收回投资成本,那对不起,你的心态有问题。同时,如果你还没被残酷的现实折磨够,那也说明你挺幸运。
最后,我想用一段话来收尾,希望有真正能看懂它的朋友:
餐饮市场已经彻底进入存量竞争的市场,现在再开任何新餐厅,都是在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里继续增大供应量的次等生意。不管未来的经济形势如何,餐饮都是刚需生意,也是现金金矿,但金矿不在增量市场里!真正的有识之士,都已经深耕存量市场很久了。
来源:红餐网 蒋毅
共2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