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职业餐饮网 小鱼
“社保”新规落地,餐饮行业要“变天”了!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明确了一项社保新规:自9月1日起,任何“不缴社保”的约定,不管是口头还是书面,全部无效!
这也意味着,餐饮企业再也无法通过“协商不缴”或“钻法律空子”来规避社保责任,餐饮行业的用工模式将加速向 “规范化” 迈进!
而硬币的另一面是,长期以来,餐饮经营始终被房租、人工、食材这 “三座大山” 所困扰,其中人工成本的敏感性尤为突出。
此次社保新政的落地,无疑再次触动了餐饮行业最紧绷的 “成本神经”。
那么,在这场合规化浪潮下,社保新规究竟会给餐饮从业者带来哪些具体影响?行业又将面临怎样的转型契机呢?
01
生存现状:
社保规定落地,人力成本攀升27%,
餐饮行业难上加难!
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于发布《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针对社保缴纳义务的法律属性作出明确界定:
任何形式的“不缴社保”约定都将被认定为无效,无论劳动者是否“自愿签字”。
即使员工主动要求不缴纳社保并签署书面声明,该承诺同样无效,用人单位必须为所有雇员缴纳社保,否则劳动者可解除劳动合同并索要经济补偿。
这一政策的出台,在餐饮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餐饮从业者的广泛关注与担忧。那么,它具体会给餐饮人带来哪些影响呢?
1、本就处于“行业下行”周期,新的成本又压顶
先看一组数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2025年1-6月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
北京该领域共有5135家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737.75亿元,同比下降3.7%;利润总额2.47亿元,同比骤降67%。
其中,餐饮业3522家单位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3%,利润总额为1.88亿元,平均一家企业的利润仅为 5.34 万元。
在整体经济环境低迷的大背景下,餐饮业本就利润微薄,如今剧增的人力成本作为一项刚性压力,更像一块巨石重重压在餐饮人肩上。
与其他行业不同,餐饮企业的人力成本几乎没有转移的空间 —— 前厅服务、后厨制作,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这部分支出如同固定成本般无法规避。
尤其是在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本就有所下降,企业若想通过提高客单价来消化人力成本,无疑是难上加难:一旦涨价,很可能导致客流流失,反而加剧经营压力。
2、人力成本上升20%-30%,用工结构或将发生根本变化
餐饮经营向来受 “三座大山” 重压:门店规模越大,租金往往越高,对现金流的要求也随之提升,一旦遭遇市场危机,便更容易受到冲击。这三项刚性成本,持续吞噬着本就微薄的利润。
尤其是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不少餐企资金链吃紧,“钱袋子” 告急,能够活下来,竟成了最朴素的奢望。
而如今,随着社保政策的严格执行,其带来的成本压力,恐又将成为压在餐饮人身上的“负担”。
以员工月薪 7384 元(与上海最低缴纳基数持平)为例,企业需承担的社保比例合计为 27.45%(养老保险 16%+ 医疗保险 9%+ 工伤和失业险 2.45%),据此计算,企业每月需为每名员工多支出 2027 元社保费用。
分摊到一年,一名员工的成本将增加约 2.4 万元,这意味着在该条件下,企业的人力成本因社保支出上升了约 27.45%。
在这样的成本结构性压力下,部分餐饮企业不得不重新评估用工结构,调整全职与兼职员工的比例,甚至考虑裁员降薪等应对选择。
共2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