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外卖业务收入从去年同期的5.81亿元增长59.6%至9.28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提升至4.5%,主要得益于“下饭菜”一人食精品快餐业务的快速增长。数据显示,“下饭菜”业务贡献了超55%的外卖收入,并呈增长趋势;拌饭、自制饮料等外卖新品类也在测试过程中。
据了解,海底捞“下饭菜”是海底捞借助现有的门店资源,在外卖平台上开出的“分身”,定位为海底捞旗下快餐,通过火锅菜搭配饭的组合,用高频、低客单价的“快餐”模式挑战传统火锅。这种模式不设堂食,接到外卖订单后,会在海底捞火锅店的后厨统一制作。
目前,在激烈的外卖价格战下,叠加平台优惠后,一顿下饭火锅菜的价格可低至20元,具备较强的性价比竞争力。
第二曲线未成型
火锅主业低迷,海底捞也在寻求更多增量。
去年6月苟轶群出任海底捞CEO后,8月公司便推出“红石榴计划”,意在鼓励孵化和发展更多的餐饮新品牌。截至2025年6月,公司共运营14个餐饮新品牌,合计126家餐厅,去年底为11个餐饮品牌、74家餐厅。
其中,“焰请烤肉铺子”是目前声量最大的新品牌,上半年新开46家,截至期末共运营70家,在新品牌中占比过半。有数据显示,该品牌收入规模达到2亿元。
依托新品牌的扩张,上半年海底捞其他餐厅业务经营共实现收入5.97亿元,在去年低基数的基础上同比大增227%,成为公司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
不过,从收入占比来看,外卖业务(4.5%)及其他餐厅经营(2.9%)的合计占比仍不足8%,尚未形成足够的规模效应以抵消火锅主业的收入降幅,导致上半年海底捞整体营收仍处于下滑区间。
与此同时,各项成本开支的刚性压力也未明显缓解。上半年,海底捞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占收入比重从去年同期的39%增至39.8%,员工成本占比增至33.8%,租金及相关开支同比增长2.5%,成本端的压力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最终导致期内溢利同比下降13.7%。
业绩承压的敏感时期,海底捞又遭遇了舆情危机。
近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网友发布视频称,其通过外卖平台在当地海底捞火锅(五塔寺小学店)下单后,收到客服带有侮辱性词汇的回复。该事件迅速在社交平台发酵,对海底捞品牌形象造成冲击。
对此,海底捞方面迅速回应,称已启动专项调查并对其中可能涉及的问题进行报警处理,表态“将彻查全貌,对任何涉嫌违规操作、损害顾客权益的行为,坚决追究相关责任包括法律责任”。
目前,事件最终定性及后续对业绩的影响仍有待观察。
来源:国际金融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