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餐网整理 龙杰
本文为印度尼西亚中国商会总会旅游饭店专委会会长龙杰在“2025中国餐饮品牌节”上的演讲实录,红餐网整编发布。
中国餐饮出海存在巨大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试错和运营成本都非常大。接下来,我把这几年在东南亚尤其是印尼的一些观察和思考,和大家做一个分享。

△印度尼西亚中国商会总会旅游饭店专委会会长龙杰
01
东南亚,成了餐企出海的试验田
今年1月,我在海外观察到一个积极的变化。通常,驻外使馆的商务对外部门会管理和指导一些当地商会或协会组织,这类组织内部往往由三类群体构成。第一类是“被纳入管理的人”,多为十年前甚至是二十年前成立的以省市县命名的协会,即“老乡会”;第二类是商会总会要求设立的当地分会——比如巴厘岛分会、泗水分会;第三类是今年1月在印尼,由总会牵头成立的12个行业分会。
这12个行业分会的成立意义重大,它进一步降低了企业之间的信息差,实现高效对接、资源互通、信息共享。这对同行之间尤其有价值,对推动中国企业“抱团出海”、协同互助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标志着我们正从各自为战的“游击队”阶段,逐步迈向协同作战、规范运营的“正规军”时代。
东南亚是一个巨大且具有战略意义的市场。在讨论这个市场之前,我想先提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早在郑和下西洋的时代就抵达过的沿途友邦各国,而今年的出海潮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画面?
这一轮出海潮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在广东、福建、海南等沿海省份的推动下,东南亚成了中国企业全球化布局的前沿热土。这股热潮,正在将东南亚逐步转变为“中国餐企出海的试验田”。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这个地方的市场形态是多元化的,适合各种各样的模式来探索。既有着像新加坡这类经济较发达的国家,适合中国企业出海打造品牌的理想“高地”;也有像马来西亚这类发展水平与中国部分城市相当的市场,适合进行模式“平推”;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应对复杂环境、测试抗压能力的“挑战区”。
这种多层次、多场景的市场结构,让企业可以在不同经济水平、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中,反复打磨产品、服务和运营体系。
02
餐企出海,网红打法走不远
东南亚是值得计划出海的餐饮人考虑的方向。在这个区域,第一大市场毫无疑问是印尼,第二也许是泰国和越南。

新加坡市场很卷,很多餐饮人都是抱着“赚新币”的心态冲进去,结果开第一家店就倒了。不是产品不好,而是网红打法在这里走不远,长期主义才是生存法则。
总的来说,东南亚的消费市场比较多元,由众多完全不同形态的市场拼在一起。这里有发达国家,有发展水平和我们国家相近的国家,也有基础设施薄弱、政策不稳定,也存在排外情绪比较强的国家。
所以,东南亚不是一个可以被“整体拿下”的市场,我们出海最多选两个国家试一试,否则,真正铺开发展的时候,你会很痛苦。
因为出海是需要人才的,2019年以前我们在国内做组织管理的时候,一流人才放在“北上广深”,二流人才放在二线,而未来要派到国外的,大概率是从二流和三流里面挑,甚至主要是三流人才。理论上不会把一个在北京干得风生水起的人,直接派去搞印尼市场。
出海之后,能在一个国家站稳脚跟,就是胜利;能做好两个国家,那是真的有实力。整个东南亚的文化非常多元,这种文化差异是我们必须花时间去读懂的。
在国内,除了八大菜系之外,也会不断衍生出新的菜系。在海外也是一样,餐企出海不是所谓的“降维打击”,这个词用在出海这件事情上是错的。
在当地,人家认为自己的饮食文化才是世界级的,也有深厚的餐饮基因,人家学欧美学了很多年。所以你看到的表象,不一定就是真相。很多人跑去新加坡,一看说,“这里的餐饮消费水平一般。”但新加坡当地人是非常认同这样的消费习惯的。
从需求端来看,东南亚有庞大、多元的消费群体,有些地方是典型的旅游国家,所以做商务宴请的,请不要去做旅游市场。东南亚很多国家本质上是旅游导向的,或者是以旅游为主导的市场。
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市场特征也存在很大差异。比如印尼的巴厘岛,它是世界级市场,因为全世界的游客都爱去。但是印尼其他的一些城市里,有些酒店五年都没多大变化,跟中国商务酒店相比,设计和装修水平都落后了许多。这是两个极端。
东盟有6.9亿人口,但全球有18亿穆斯林人口,蕴含着更广阔的市场潜力。如果我们在东盟找到了一个伊斯兰国家,真正做到了本地化,学会了怎么做本地人的餐、怎么服务本地的信仰和饮食习惯,那意味着,我们就能以此为跳板,走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这才是我们这代出海人真正的目的地。

在消费支出方面,东南亚人的大部分收入都会用于消费,基本都是“月光族”,GDP中60%来自消费。根据Euromonitor数据,东南亚整体消费意愿较高,东南亚六国人均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重,除新加坡外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但从供给端角度看,东南亚的餐饮连锁化程度偏低。按门店收入计算,东南亚六国的连锁化率只有27.9%,低于全球35.2%的水平,相较日韩约50%左右、美国近60%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具体从不同国家看,连锁化率的差异较大,越南、印尼的连锁化程度较低,菲律宾、马来西亚则相对较高。不过,当下东南亚餐饮行业的供给端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且大部分餐企缺乏标准化、规模化及创新能力,上游供应链配套也存在升级空间。

当然,也有一些品牌是做得比较好,例如“快乐峰”,做了很多品牌,几乎每个餐饮赛道都涉足过,人家绝对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总而言之,餐企出海东南亚市场仍有机会。不过,这个机会只给那些愿意学习、尊重当地的人,绝对不是你摆出一副“我不听你的,我来干我的”的姿态就能赢的。那样的话,你才是韭菜,人家不是。
共2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