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更愿意守住现做、多汁的汉堡,用手里的铁板和炉火去赢得顾客的好评。“团购不适合我们,我们要靠的,是一口真实的味道。”
3、“我不想靠虚假的折扣活下去”
在杭州,另一位烧烤店老板的态度更为直接。他至今都不理解平台上的低价团购逻辑。
“先把菜价抬高,再打一折两折,看似优惠,结果顾客到手发现分量和宣传不符,反手就给差评——这不是恶性循环吗?”
如果要配合团购,他的菜品价格必须上调10~20元,团购价才能“显得便宜”。但这样真的能让顾客满意吗?他摇头说:“我不想靠虚假的折扣活下去。”
他们的理由各不相同:有人守住体验,有人出于现实,有人拒绝算计。
但共同的决定只有一个——把餐饮的本质拉回最简单的一件事:一顿饭的真实价值。
03
团购的双刃剑
好工具,坏依赖
团购的确是一个好工具。它曾帮助许多餐厅度过冷清期,也让新店能够迅速曝光,把线上流量引到线下餐桌。对于不少商家而言,团购在拉新、导流、提升知名度方面,确实起到过实打实的作用。
然而,任何工具一旦被过度依赖,就会暴露出问题。当团购从“辅助渠道”变成“标配动作”,从“短期补充”演变为“长期依赖”,它带来的副作用也开始浮出水面。
1、生意账算不过来
在高房租、高人工的背景下,餐饮毛利本就有限。上团购后,流水数字看上去漂亮,但经营者往往陷入“越忙越亏”的困境。
团购的成本,不只是平台扣点和折扣。还有大量的隐性消耗:
商家每天都要按照平台的规则作答,像是在应付一张无休止的考卷。核销、退单、对账,占据了本不宽裕的人力和精力。
甚至连“五星好评”都成了KPI,服务员不得不频繁提醒顾客“打卡、收藏、点赞”,结果是餐饮体验被异化。
团购确实能带来流量,但这种流量背后,往往意味着利润被稀释、团队被消耗、服务变得机械。对很多商家来说,这已经不是一笔能算得过来的生意。
2、顾客信任被撕裂
团购不仅压缩了利润,还伤害了商家与顾客之间最脆弱的信任。
价格锚定是第一道伤害。团购固化了“最低价”的心智,让正价消费显得“不划算”。顾客开始习惯等待活动,或只在低价时光顾,久而久之,餐厅失去了真实的定价权。
餐饮的生意,本应是用一道菜、一份体验换取长期关系。但“算计式套餐”不断侵蚀这层信任:
有的分量不足,逼顾客加单;有的过度堆料,只为博取好评;有的先抬价再打折,制造出伪装的优惠;还有的通过捆绑组合,把客单价拉得更高。——顾客进店时以为占了便宜,离开时却往往觉得被套路。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明白——羊毛终究出在羊身上。相比复杂的优惠逻辑,他们更希望获得简单直接的就餐体验:不必提前买券,不必反复比价,只需走进店里,点餐、吃饭。
对这部分顾客来说,“实价即安心”,正逐渐成为新的消费理由。
小结:
团购无疑是一个好工具,许多商家依旧需要它带来的流量与曝光。但当它从“助力生意”的手段,变成无法绕开的枷锁时,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一批餐饮人主动拒绝团购,回归真实定价与现场体验。他们选择不再依赖折扣吸引顾客,而是用产品和服务本身来赢得信任。
团购不是救命稻草,也不是毒药,它更像是一道选择题。在流量焦虑和经营压力的双重夹击下,每一位餐饮人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
来源:职业餐饮网 张铎
共2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