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职业餐饮网 张铎
在当下的餐饮业,团购几乎已经成为绕不开的动作。
它的确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既能帮助新店迅速获取曝光,也曾在寒冬时为不少餐厅带来急需的客流。对许多商家而言,团购一度就是那根救命稻草。
但随着竞争不断加剧,团购的另一面也逐渐显露出来。
有人主动投入价格战,希望用折扣换来短暂的热闹;也有人明知利润被严重压缩,却依旧不敢缺席,担心“缺席即出局”。团购从最初的辅助渠道,逐渐演变为行业的标配动作,并在无形中变成许多餐饮人肩上的沉重枷锁。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愿意被这种逻辑裹挟。从“很久以前羊肉串”到“米村拌饭”,再到散落在街角的普通小店,一些餐饮人正书写着另一种答案:不做团购,回归实价。
01
米村拌饭们的新选择:
不做团购,选择更实在的相见
很久以前羊肉串,在大众点评的banner图上,没有摆出勾人食欲的菜品照片,取而代之的,是几句醒目的文字:“没有团购、没有打折,店内就是实价。不做收藏、不做打卡,更不索要评价。”
另一张图更是给出了直白的解释:为什么不做收藏、打卡?因为拿人家的会手短;为什么没有团购、打折?因为羊毛终究出在羊身上。

其实,这背后曾有过痛苦的代价。2016年,很久以前遭遇了创业8年来的最大滑铁卢,连续数月亏损,业绩同比下滑至-13%。最终,他们选择了断臂自救:彻底砍掉所有打折、促销与团购。
创始人宋吉曾向职业餐饮网表示,“如果只是重营销,只能解决创造客户的问题,不做好体验一样还是解决不了复购,真正决定餐厅生死的其实还是复购”。“
而在今年的一档播客中,他的表述更为犀利:
正常打折会伤害品牌。
打折后涨价,会伤害原价顾客。
算计式的打折,更会伤害新顾客。
在他看来,“发心即终点”:当你开始算计顾客的时候,就已经走错了路。餐厅真正要赢得的,是顾客的长期信任。而这种信任,唯有依靠高品质的产品、真诚的服务,以及在行业中不断的创新,才能不断积累并持续获得。
如果说很久以前羊肉串拒团购,是在经历滑铁卢后的断臂求生,那么米村拌饭的决定,则更像是一场经过长时间慎重思考后的主动选择。
近日,米村拌饭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则声明,标题直白:“致想念米村团购的你。”在这份声明中,品牌用颇为郑重的语气写道:
“经过11个月的慎重考量,我们决定告别团购,选择更实在的相见。”
同时进一步明确:在米村的门店内,不团购、不求打卡、不引导收藏、不索要好评。
“吃多少、点多少,想吃什么就点什么,愿你在餐厅的每一顿都随心自在。”

从烧烤连锁到快餐连锁,这两家品牌在不同语境下,却做出了同样的选择:拒绝团购。它们的姿态,已然在喧嚣的团购价格战之外,点亮了另一条可能的路径。
02
三个小店的故事
不做团购的日常
散落在城市街角的小店,更直接感受着行业团购内卷带来的压力和代价。即便如此,他们依然选择不做团购,坚持走自己的路。
1、“折扣和比价绑架了顾客的注意力”
在重庆,一位烧肉店老板直言:“我们的性价比已经够高了,就没有理由再上团购。”
对他来说,开这家店本就带着很多个人色彩。他希望客人进店后,坐下点餐、开烤、干饭,一切水到渠成,而不是先掏出手机去比价。
“吃饭本来就是一件开心的事。”他摊开手说,“如果顾客的注意力全被折扣和比价绑架了,我们做的肉再好吃,也没意义。”
于是,他选择坚守实价,不做团购、不卷折扣。“我们要留住的,是愿意吃好的人,而不是只来薅羊毛的人。”
2、“为了团购硬压价格,最后牺牲的是品质。”
在广东的一家社区汉堡店,主理人坦言:“别人给我提意见,我都会尝试听听看试试看;唯独在同行前辈问我,为什么不做外卖、为什么没有团购时,我特别坚持。”
原因其实很简单:店里只有三到四个员工,本就是一家小小的社区汉堡店。菜单上只卖汉堡,没有其他餐品去“拼团”凑折扣,也不可能砍出四折、五折的价格。
“如果为了团购硬压价格,最后牺牲的只能是品质。” 共2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