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压力并非个例。在中学周边经营奶茶店的安吉也面临类似困境。周边突然涌现的低价饮品摊,以比门店低30%-50%的价格售卖同款品类,迅速抢走了对价格敏感的学生客群,让原本依赖校园生意的门店一度陷入客流冰点。
这就是实体门店店主们最为焦虑的点——如果消费者在“便利”与“低价”的驱动下大量转向地摊时,实体店不仅要承受客源流失的风险,还要背负着不变的成本枷锁,陷入“卖得少、亏得快”的恶性循环。
03
地摊与实体门店对冲的结果,
可能是回到供需平衡的阶段
地摊经济的爆发是否会让本就困难的实体门店餐饮生存战年雪上加霜?答案并非“是”或“否”这样简单的二元对立。
地摊经济展现的强大生命力,其核心支撑在于“非标准化”带来的灵活适配性。
从市场功能来看,地摊扮演着“即时性需求响应者”的角色——凭借低成本、高流动性的优势,摊贩能快速嵌入社区、通勤节点等消费场景,以“低价格+高便利”填补市场空白,精准满足消费者碎片化、即时性的餐饮需求。
这种特性使其在特定场景下具备极高的市场效率,例如上班族的早餐、学生群体的课间零食等,均是地摊的优势领域。
与此同时,地摊的“低门槛+快迭代”特性,使其成为餐饮创新的“试验田”。无需承担高额固定成本的摊贩,更敢于尝试新奇品类(如近年走红的脆皮五花肉、网红冰粉等),通过快速试错与调整迎合消费潮流,这种“轻资产重创新”模式,为餐饮市场注入了持续的活力。
但“非标准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灵活创新的另一面,是其难以规避的市场风险和外部性问题。
当前地摊市场中,虽然很多城市都有规划专门区域供摊贩经营,但当前地摊的主体仍是大量“不合规”的流动摊贩,缺乏固定经营场所,随着人流量迁移。并且食材来源、储存条件的合规性难以保障,存在食品安全隐患;而占道经营、垃圾污染等问题,则可能增加社会管理成本,形成负外部性。
海哥在广西经营一家牛排店,店门口常停着售卖同类产品的流动摊车。在面对红餐网的采访时就表示地摊对实体的冲击没有大家想得严重。
海哥的店是一家中高端牛排店,客群主要是追求品质和就餐环境的消费者,而牛排摊车主要面向价格敏感人群,两者目标客户群体差异大,互不影响。
实体与摊贩,两者并非完全“你死我亡”的替代关系,对餐饮从业者而言,这场变革的启示在于:无论是地摊还是实体门店,“生存的关键”并非业态本身,而是能否在市场中找到不可替代的价值定位。谁先找到自己的产品护城河,谁就能更好地活下来。
地摊与实体门店在经营之路上各有难处。
地摊数量在短短几年间快速增长,现已出现供过于求的内卷态势。比如在某些摊贩聚集区,二十余个摊位里半数以上经营烤冷面、手抓饼等同类小吃,同质化竞争激烈,缺乏特色和竞争力的摊点也在被逐步淘汰。
实体餐饮店同样面临供需失衡的问题。据红餐网专栏作者、豪虾传创始人蒋毅估算,现有餐厅数量已超出合理规模近两倍。即便没有地摊的冲击,那些性价比低、经营不善、成本高企的餐饮店,本身也难以长期维系。地摊的兴起,只是加速了这类店铺的出清过程。
地摊需在合规基础上强化特色与成本控制,实体店则需重点押注消费者体验,通过升级餐饮体验与产品优化构建护城河。最终,市场将在供需动态平衡中,孕育出更健康、更多元的餐饮生态。
这个过程或许需要时间,但最终总会达到一个双方都能适配市场需求的状态。
文中宁宁、安吉、海哥均为化名。
来源:红餐网 卢子言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