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餐饮产业到底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
疫情让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餐饮产业在关键时刻是否能够转危为机?在疫情防控成为常态化的当下,中国餐饮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未来又有何发展趋势?
《2022中国餐饮产业生态白皮书》最全解读来了,它将给你答案!
疫情下的中国餐饮产业发展现状
(1)餐饮出现回暖迹象,2022仍充满挑战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餐饮总营收跌破4万亿元,2021年疫情恢复后反弹至4.7万亿元,同比增长18.6%,我国餐饮业有回暖趋势。但2022年初国内疫情出现散点频发状况,多地餐饮业受到较大影响,2022年上半年,中国餐饮总营收20040亿元,同比下降了7.7%。

同时国际局势复杂、全球通胀带来的压力与日俱增,原材料和运输成本上涨,而中国城镇化增速的趋缓,Z世代作为餐饮消费主力却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导致餐饮消费基础的不稳定。疫情下,客流量减少等诸多外部因素带来的困境使得2022年的餐饮业相关领域依旧充满挑战。
(2)餐企连锁化、线上化加速
中国餐饮市场连锁化进程不断加速。美团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1年,中国餐饮市场连锁化率从13%提高到18%,两年增长了5个百分点。但目前美国和日本的餐饮连锁化率分别达54%和49%,较成熟市场仍有较大差距。

面对疫情的不确定性及消费场景、群体的变化,传统的、只依赖堂食消费的经营模式太过被动,餐饮企业只有实现数字化转型和升级,才能提升效率并增加抗风险能力。2021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对60家头部连锁餐饮企业的调研表明,超过68%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3)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食材端、加工端及配送端高效配合
近年来,随着餐饮企业的连锁化率持续提升,餐饮企业对于菜品标准化的需求日益高涨,加上消费市场对于半成品、成品食物的需求不断增大,带动了餐饮产业的新一轮升级。

餐饮产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食材端、加工端及配送端高效配合,同时预制菜赛道迅速走红崛起,调味品渐渐往复合化、定制化的方向发展,冷链物流配送行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数字化贯穿到从食材供应链起的餐饮产业的整个链条。
餐饮产业重点细分领域解析
食材供应链数字化将成趋势
(1)餐企食材供应链重要性意识增强
在餐饮大盘市场中,优质高效、且有韧性的食材供应链,是餐饮企业降本增效的关键,在同质化严重的细分品类市场,甚至是企业自身的护城河和竞争壁垒。随着餐饮行业竞争加剧,餐企的竞争已经从前端门店经营转向了后端供应链体系的竞争。
餐饮原材料生产体系对供应服务的要求很高,餐饮企业需要从源头确保食材的标准化供应,从而实现菜品的“原汁原味”呈现,而这也大大的考验餐企对上游食材供应链的把控能力。中国餐饮企业已逐渐意识到供应链的重要性,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发布的餐饮供应链研究报告显示,75%的餐企开展过供应链体系管理建设。
然而,大部分餐企供应链理念依然相对落后。目前绝大部分餐饮企业仍然缺乏将几方面因素统筹兼顾的眼光、能力和人才,几者之间彼此互通不足、各自为战。
目前国内餐饮供应链企业可划分为三大类,几乎每一条赛道上,都是一个供应链江湖。
第一类是餐饮企业上游延伸型供应链企业, 指的是从传统餐饮企业裂变而来的供应链品牌,拥有中央厨房和产品研发能力。第二类是B2B的互联网电商平台,以较轻的商业模式跨界食材供应链服务,搭建采购平台,为餐企提供相对透明的信息服务。第三类是垂直餐饮供应链平台,从产业上游成长起来的,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较丰富的行业经验。

(2)餐饮供应链数字化趋势明显
面对供应链重要性认知,建设供应链管理实现精细化管理运营,减少人力支出的同时,降低出错的概率。餐饮供应链的数字化也成为未来餐企增本降效的有效工具。数字化加强供应链整合成为了各大食材供应链企业的一个重要突破方向。
餐饮供应链数字化可以实现了从食材生产到消费者的整条产业链,包含原料生产、食材流通、餐饮加工、终端消费者闭环。对供应链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是众多头部餐企的转型重点。
比如火锅头部品牌呷哺呷哺建立了智能供应链平台,打造出全国-区域-运转中心的三级网络架构配送体系,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食材流动效率。中式快餐品牌老乡鸡则引入了WMS仓储管理系统,上线电子标签分拣项目,提升冷链生鲜的分拣效率,从而实现降本增效。
预制菜赛道乘势崛起
(1)预制菜市场将规模超4000亿元
2019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约2445亿元,B端市场为1956亿元,C端市场489亿,中国预制菜行业规模2021年为3459亿元,预计2022年将超过4000亿。

(2)产业尚处在初级阶段,龙头未出现
从行业整体的发展进程来看,由于我国预制菜行业起步较晚,产业建设尚处初级阶段,产业园、冷链网络等基础设施还有待加强,且目前行业龙头企业较少,市场集中度较低。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预制菜CR10仅为14.2%,远远低于CR5已达64.0%的日本。
(3)国家与地方政府力挺预制菜
虽然预制菜赛道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但预制菜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除了众多企业积极布局该赛道,国家与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文件助力产业健康发展,如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广东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

随着预制菜的热度一路走高,资本也在加速入场。红餐大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2年预制菜领域共计发生40余起融资事件,还诞生了预制菜赛道首个上市公司,2021年4月,味知香在A股挂牌上市,成“ 预制菜第一股”。
(4)预制菜入局者各有优势,C端市场潜力巨大
从行业的竞争格局来看,目前预制菜领域中除了专业预制菜企业,下游的餐企、生鲜电商,以及上游的农牧水产企业、速冻食品等企业均在积极拓展预制菜业务。
专业预制菜企业在行业深耕多年,产品体系比较完善,在B端、C端市场均有一定的消费者基础。而知名餐企如广州酒家、眉州东坡自带品牌效应,其预制产品在品质与味道上对C端消费者有较强吸引力。但餐企布局预制菜需建设供应链、仓储物流等体系,还需铺设零售销售渠道,这对中小型餐企来说门槛较高。
生鲜电商平台布局预制菜的优势是完善的前置仓建设与物流配送体系。能以自有渠道触及消费者,其预制菜产品能够与生鲜到家场景相结合。目前,以盒马、美团、叮咚买菜为代表的生鲜电商平台在预制菜市场均有亮眼表现。农牧水产企业做预制菜则拥有原材料优势,产业链建设较为完善。速冻食品企业做预制菜的优势在于先进的冷冻技术,以及较为全面的经销网络。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中国预制菜企业ToB和ToC的市场占比约为8:2。其中,B端市场布局较早,目标客群对于预制菜的接受度较高,市场容量巨大,但仍有进一步扩张的空间;而C端市场尚处于起步期,如今在疫情和“宅经济”的影响下迎来发展风口,未来或将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餐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