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一篇《逃离美团外卖》的报道刷屏朋友圈。报道称,自2019年元旦起,美团外卖平台服务费再次提高,有的地区甚至占到营业额的26%。“一场由外卖平台提高佣金引发的商户大逃离席卷而来”。
这件事值得重视。全渠道背景下,开通到家业务几乎成为业界共识,而借助第三方平台开展到家服务,也是多数零售商的选择。
“逃离美团外卖”让一些纠结的实体零售企业摇摆不定:到家和到店应该如何定位?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的时候,实体零售商应该为自己的商品和用户数据担心吗?将来会不会被“绑架”?
值此当下,我们认为有必要重审“到家”与“到店”。比较有趣的是,《第三只眼看零售》调查显示,不同的企业在这件事情上的态度迥异,甚至截然相反。这反映出零售企业在到家业务的定位上,依然有较大争议。
比如冠超市董事长林永强积极拥抱“到家”。他认为未来到家业务是零售商一个很重要的渠道,冠超市理想状态是到家业务占比能达到20%,甚至部分门店可以做到50%。
而超市发对到家平台的态度是“既用且防”。超市发副总经理赵萌表示,应该引导顾客到实体店来消费,到家销售要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以防被到家平台所“绑架”。
既是共识,也是无奈
开展到家业务基本上已经成为实体店共识。只不过,多数企业被迫而为,是一种应对实体店客流下滑的无奈之举。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彭建真认为,开展到家业务的大背景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消费者获取信息、商品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潮流是不可逆的。
“不管消费者自己是否意识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用携程订票、用美团订餐、用滴滴出行,移动互联网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和出行方式,同样也深深影响着零售业态。各种因素叠加之下,这两年实体店客流下滑保守估计在5%-10%”。彭建真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香江百货总经理夏志秋也认同实体店平均客流下降5%-10%的说法,这也是香江百货开展到家业务的驱动因素之一。“去年12月我们上线了自己的小程序,今年准备开始尝试做到家业务”。夏志秋表示。
主张将生鲜店开到小区的生鲜传奇也改变了此前对到家业务的看法。生鲜传奇董事长王卫表示,以前他认为,当自己的门店占领了小区入口,就没有必要再送货上门了,但后来发现,有不少消费者已经习惯网上下单,在家收货。“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王卫说。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开展到家业务成为共识,但大部分企业认为到家是到店补充,不少企业希望通过开展到家业务能将线上的消费者引入门店。
“我们到家业务是与多点合作,希望线上营销能够将线下的商品关联起来,最好能够增加实体店的客流”。林永强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夏志秋表示,他们的做法是在线上发优惠券或者赠品券,但需要在门店进行核销,目的也是为了吸引消费者到实体店购物。
《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在到家与到店的定位上,实体零售企业分了两大阵营。一是大多数实体零售商,它们将到家定位为到店的补充,二者有着明显的主次和从属关系;二是主张全渠道的少数零售企业,它们将到家和到店视为同等重要,甚至是无差别的购物渠道。
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是沃尔玛。沃尔玛虽然是实体零售企业出身,但它的全渠道转型非常彻底。去年2月,沃尔玛将原来的名称——沃尔玛商店改为沃尔玛,去掉stores(商店)一词。这给外界传递的信号是,沃尔玛不再是一家实体零售店,而是一个全渠道零售商。
我们判断,在未来的3-5年,关于到家与到店的定位,实体零售企业还将迎来一波争议和探讨。
既在合作,也在提防
不少实体零售商对第三方到家平台怀有戒备心理。
“我不希望到家平台将我们的消费信息和商品数据全部拿走。一旦它们打通了这个环节,便可以与消费者直接发生关系,消费者需要什么商品,它们便可以越过我们直接提供,到时候没有实体店什么事儿了”。超市发副总经理赵萌说出了她的顾虑。
在这样的心理预期之下,超市发对于第三方到家平台的态度是“可以合作,但要控制”。“超市发到家业务一年小几千万的收入,占比非常低,我们希望将这一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围。否则一旦过度依赖到家平台,以后它们不时给你涨几个点的佣金,你也不得不照办,容易受制于人”。赵萌表示。
一位与美团合作紧密的区域零售企业老板也有类似的顾虑。“美团是我们合作的主要到家平台,不久前它推出美团买菜的业务,切入社区生鲜的蛋糕。这让我们感到不安,它不能既做平台商,又做零售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位零售企业老板表示。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到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