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多基地产能利用率不足
新品结构失衡的背后,是产能布局与市场需求的错配。
证券之星注意到,海欣食品各生产主体的产能利用率呈现显著分化。2023年至2024年,东鸥食品产能持续超负荷运转,利用率分别达113.6%和118.2%;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其他生产主体产能普遍不饱和——2024年整体产能利用率仅65.06%,其中设计产能6.71万吨的东山腾新利用率为68%,而生产主体海欣食品及福建长恒的利用率更分别低至48.04%和49.57%。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曾于2022年10月推出定增预案,计划募资不超过5.2亿元用于“水产品精深加工及速冻菜肴制品项目”,彼时公司称,现有产能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增长,产能不足制约了规模扩张。该项目原计划2024年12月完工,达产后将新增2.5万吨速冻菜肴制品、7.5万吨鱼糜/肉制品及2000吨大豆拉丝蛋白产能。
但若按原计划投产,在现有产能已存在闲置的背景下,7.5万吨新增传统制品产能恐面临消化难题,且产能扩张将直接推高固定成本,折旧、人工及管理费用大概率同比攀升。为此,公司于2024年11月公告称,因部分设备尚未完成采购与调试,将项目延期至2025年12月。
另据证券之星发现,子公司福建长恒虽于2024年下半年投产,但因产能未充分释放叠加费用同比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公司业绩压力。
此外,尽管近年预制菜业务保持增长,其毛利率却从2022年的23.30%骤降至2024年的9.97%,公司整体毛利率亦从22.45%下滑至18.52%。
对于2025年的发展,海欣食品在年度业绩说明会中表示,将通过成本控制、效率提升,明确市场定位与品牌建设,优化产品毛利结构、提质增效等举措改善业绩。不过,在上半年已确认亏损的情况下,下半年能否扭转颓势,证券之星将持续关注。
来源:证券之星 吴凡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