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缺芯”问题,中汽协方面则表示,汽车芯片短供应情况预计下半年才会开始缓解,至明年中期时有望恢复供应正常。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拖累长安汽车发展的除了“缺芯”,另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新能源。
尽管长安早在2017年就喊出了“香格里拉”计划:要在2020年完成“大、中、小”三大新能源专用平台,甚至明确提出到2025年将全面停售燃油车。但是据长安汽车2020年年报显示,长安汽车新能源产、销为3.07万辆、3.49万辆。其营业收入21.5亿元,净利润却亏损11.6亿元。
目前根据长安新能源官网的信息来看,其在售车型仅有四款,分别是奔奔E-Star、CS55纯电版、CS15E-Pro、逸动EV460。其中,卖得最好的是奔奔E-Star,2021年一季度销量显示,奔奔E-Star零售销量为5286辆,奔奔E-Star国民版零售6056辆。对比来看,同为售价约3万元的微型车,五菱宏光MINI EV则卖出了7.25万辆的成绩,两者相差一目了然。
所以,从目前长安汽车的销量和财务数据表现来看,其相比于国内第一梯队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在市场份额方面着实实力悬殊。而寄予厚望的阿维塔和高端品牌的未来,仍只能是个谜。
创新匮乏,高端之路艰难
如今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要想能出人头地,必须要有自己的一套“金刚钻”才行。当前,面对智能化、高端化的市场需求,布局新能源、冲击中高端市场,已成自主品牌向上的必然选择,在车圈混迹多年的长安汽车,岂能嗅不出这样的风向。
可事实上,在过去三年时间里,长安汽车在新能源和高端化两个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但效果平平。
2018年4月,长安汽车正式向外公布“第三次创新创业计划”,然而,时隔1年多了,连吉利的领克、长城的WEY及奇瑞的星途等几个国产高端品牌都已投入运营,而长安汽车仍处于筹备中的新品牌却迟迟没有动静。
2020年3月,长安汽车推出UNI引力系列产品作为中高端产品试水。
2020年6月,长安UNI-T正式上市,官方给出的指导价11.39万~13.39万元。虽然其首款车型UNI-T上市初销量还算可观,在其价格上却与经济型车型毫无区隔,与“高端”调性并不相符。除此之外,该款车型还与长安CS75 PLUS存在较多的价位重叠,如果长此以往,恐怕易引发长安产品线“内部竞争”。
也许,“长此以往”这个词会显得多虑,因为《每日财报》关注到从今年1月开始,长安UNI-T的销量就开始出现下滑,从1月继续破万,到5月单月销量不到6500台。

在互动平台表示,阿维塔科技将聚合长安汽车、华为和
三方资源,联合打造高端智能电动汽车。阿维塔科技将独立发展,有独立上市计划,但如何突破发展的瓶颈、甚至谋求上市,还有许多道难题摆在长安面前。
客观看来,长安汽车想要在高端市场发力并非是一件易事。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空前激烈,蔚来、小鹏、理想3家造车新势力崛起,比亚迪、长城、吉利、上汽、广汽等自主品牌相继发力,而宝马、奔驰、奥迪、特斯拉等外资车企也虎视眈眈,再加上小米、360等宣布跨界入局造车,可谓是前有狼后有虎。走向高端,也许只是长安汽车很遥远的目标吧。
来源:每日财报 吕明侠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长安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