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在国家药监局全国药品抽检系统中,同仁堂旗下药品就出现了30多次不合格记录,这还不包括在同仁堂旗下药店售卖的第三方厂家药品。对比发现,同仁堂的质量黑榜记录,远超国内其他上市药企,而在同类中药老字号企业中,如此低下的质量控制水平也属罕见。
“知名老字号的中药企业,连最基本的质量都不能保证,谈何发展?”史立臣表示。
在同仁堂的2020年年报中,品牌文化被视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但品牌文化要想转化为价值、业绩,离不开优质产品和服务的支撑。
针对同仁堂近年来频登质量黑榜背后的原因,以及公司接下来将采取哪些质量管控举措等问题,《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向同仁堂股份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未获回应。
不过,在其2020年年报中,关于公司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同仁堂提出,选取品种围绕药材溯源体系建设、生产工艺攻关、产品质量风险评价等三方面入手,建设全链条、全覆盖、系统性的自有质量标准控制体系,实现药品生产全流程质量可控,通过制定并实施在行业内具有示范作用的同仁堂标准,提高产品内在质量与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内在质量与竞争力。
但诸多措施能否真正落实,接下来还要靠产品质量说话。
人事震荡频繁
业绩不算亮眼,质量表现糟糕,前不久再次袭来的人事震荡,让同仁堂更显风雨飘摇。
2月22日,北京市纪委监委发布消息,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高振坤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随后的3月4日,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刘向光也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审查调查。
3月16日,同仁堂发布公告称,高振坤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董事及董事会所有职务,公司党委书记、董事、总经理邸淑兵临时代行董事长职权。
公开资料显示,高振坤现年58岁,历任同仁堂股份总会计师、总经理、董事长以及同仁堂集团总经理等职。高振坤还曾在同仁堂集团下属另外一家上市公司同仁堂科技股份担任董事长。
刘向光现年57岁,自1982年就进入同仁堂工作,历任同仁堂集团公司生产供应处副处长,北京同仁堂制药二厂党委书记兼副厂长,同仁堂股份副总经理、总经理。
2015年,高、刘二人在同仁堂股份正式搭班。当年2月,高振坤担任同仁堂集团总经理,刘向光当选为同仁堂股份总经理。2个月后,高振坤当选为同仁堂股份董事长。
过期蜂蜜事件是两人在同仁堂职业生涯的“滑铁卢”。
2018年12月,同仁堂股份旗下子公司同仁堂蜂业委托的蜂蜜生产企业因大量使用过期蜂蜜遭曝光,引发社会广泛质疑。
对此,北京市纪委监委启动了问责调查,对多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问责。高振坤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刘向光则被撤销党内职务,降为普通职工。
调查结果也明确指出了当时同仁堂存在的问题:北京同仁堂集团党委没有充分发挥在国有企业的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内部管理混乱,对下属企业监督管控不力,对控股企业存在的生产经营和质量管理问题失察失责,相关企业质量管控制度虚化不落实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损失,对“同仁堂”品牌形象产生恶劣影响。
此前,高振坤曾多次公开称“诚信和质量是做药人遵循的铁律”,并强调“谁砸同仁堂的品牌就砸谁的饭碗”。
如今的代董事长邸淑兵也是老同仁堂人了。公开资料显示,他现年46岁,在同仁堂集团旗下多个子公司都有过任职经历。2019年3月22日,即距离刘向光被免职一个多月后,邸淑兵被聘为同仁堂股份总经理。
值得一提的是,不止高、刘二人,同仁堂股份高管团队近两年变动不小。例如,总会计师、监事等职位均于2020年6月换人,公司副总经理职位更是经历了“大洗牌”:宋卫清、张建勋在过期蜂蜜事件后结束任职,朱共培、王清泉则在2019年8月、2020年5月先后结束任职。
这其中,除了朱共培是到龄退休,其他人均未任期届满。而这些去职的高管,大多都是在同仁堂工作至少十多年的“老人”。
“如果同仁堂以这次人事洗牌为契机,在接下来的整体发展上进行合理规划,前景还是值得期待的。”史立臣认为,作为国有中药企业,同仁堂在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上应积极承担带头作用,首先要从创新药研发和已有中药品种临床效果验证两方面着手,大力投入研发创新;第二,应紧扣制药主业拓展多元化发展,不断强化主业;第三,内部质量管控必须进一步强化,继续发扬质量和诚信文化。
当然,新的管理团队上任后,究竟能否让同仁堂有更好的发展,还有待时间检验。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记者 张曙霞 实习生 闫倩玮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同仁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