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已完成出租车订单计,2019年中国出租车市场中前五大在线移动平台的合计市场份额为3.07%,其中嘀嗒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0.55%。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生活服务电商分析师陈礼腾对《投资者网》称,相比于滴滴大而全的一站式移动出行服务商,嘀嗒属于小而美的垂直化的模式,专注于出租车与顺风车市场。得益于“轻资产运作”模式,嘀嗒不用背负太大的财务压力,并率先实现盈利,但其所面临的挑战显而易见。
“出行赛道竞争激烈,除第一梯队地滴滴出行外,还有首汽约车、曹操出行、T3出行、首汽约车、享道出行等第二梯队,以及美团打车、高德打车、百度打车等聚合平台。而过于单一的业务使嘀嗒出行抗风险能力不足的同时,也将限制嘀嗒出行的发展空间。”陈礼腾表示。
降低“补贴”如何应对竞争
在出行赛道中,相比起其他行业龙头,嘀嗒的起步显得较晚。嘀嗒在2014年诞生之时,市场正盛行“补贴大战”,包括滴滴、快的、优步等纷纷出台补贴和奖励,覆盖车主和用户端。
而巨头酣战之后,行业迎来整合浪潮,滴滴接连合并快的和优步,坐上出行市场的头把交椅。此后互联网出行领域不断涌现新势力,如哈啰、美团、曹操出行等。
尽管赛道火热,嘀嗒入局后得到不少机构和投资者加持,包括蔚来资本、IDG、崇德投资、易车、高瓴、京东及携程旅行等,三年间共获得四轮融资。截至IPO前,嘀嗒出行联合创始人的持股比例为34.43%。
为争夺一席之地,嘀嗒曾采取大量“烧钱”以吸引用户的策略。在业务的早期发展阶段,嘀嗒提供了各类形式的补贴及激励来获客,而后续收益主要来自向顺风车车主收取的服务费。
如此“烧钱”也导致公司销售和分销开支的大幅增长。尤其在2017年和2018年,嘀嗒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分别为0.99亿元、10.94亿元,分别占到同期总收益的203%、930.7%。
到2019年,嘀嗒的业绩实现突飞猛进,并扭亏为盈。按经调整利润净额计算,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公司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72亿元和1.51亿元。这背后离不开自身业务的支撑,包括顺风车搭乘次数、交易总额以及服务费率的大幅增加。
在提升自身盈利能力后,嘀嗒选择了降低补贴战略。嘀嗒在招股书中称,公司通过“信息服务费”等方式形成收入,本身不拥有车辆。此外,公司也无须向顺风车车主和出租车司机持续支付大规模激励和补贴。
这一点体现在近三年的服务成本上。2017-2019年,嘀嗒的服务成本分别为0.25亿元、0.49亿元和1.19亿元,其中,提供给私家车主及出租车司机的补贴,比重从23.3%大幅降至1.2%。
而另一边,“补贴大战”的硝烟仍在蔓延。滴滴在9月1日重启“快的”时,宣布投入1亿元专项补贴;10月9日再次宣布上线“滴滴喵喵节”活动,称投入101亿元补贴,发放全平台、多品类出行消费券。
对于试图降低补贴、寻求变现的嘀嗒而言,目前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未来如何规划其上市路,仍有待观望。(来源:投资者网 思维财经出品)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嘀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