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的话:刚刚过去的第17个“双11”购物节,天猫发布战报称“实现四年来最好增长”,京东称“成交额再创新高”,下单用户数增长40%。今年各大电商平台集体不再公布GMV(商品交易总额)具体数据,而是转向品牌表现、消费趋势等更高质量指标。对于有人提出“电商渗透率见顶”等说法,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企业和专家表示,“电商渗透率”并不能衡量一国的消费实力。“电商渗透率”话题背后隐藏着中国年轻人“悦己消费”爆发式增长、银发族消费潜力增势迅猛等故事。
“用电商渗透率来衡量消费趋势并不科学”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169亿元,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03984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2%。电商渗透率,通常指上述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
阿里巴巴创始人之一蔡崇信去年曾表示,“未来5年中国电商的渗透率将超过40%,较目前30%的水平大幅提升。”实际数据是,2023年电商渗透率达到27.6%的顶峰后,2024年回落至26.8%,2025年则维持在25%左右。
从数据上看,电商渗透率确实已经达到“天花板”。“此数据目前不能完全反映中国消费领域的实力。”淘天集团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左臣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社会消费可以笼统地分为线上和线下,线上以各大电商平台为代表,线下则涵盖便利店、超市、百货商场等实体零售业态。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度渗透和消费模式的持续演进,电商与实体店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融合也是大趋势。
一名电商行业人士告诉记者,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电商平台也进一步分化为“远场电商”和“近场电商”。“远场电商”指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下单后,商品当天、次日或者几天后送达,即物流从外地发出,这也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商;而以“即时零售”为代表的“近场电商”,则以本地销售、同城配送的方式,实现“小时达”或“分钟达”,实际带动的是线下实体店发展,既包含商品消费也包含服务消费。该人士认为,“在此背景下,用电商渗透率来衡量消费趋势并不科学。”
彭博资讯2023年年底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27年,电子商务将从2022年仅占美国零售总额的25%增长到1/3。但实际情况是,疫情结束后,疫情催生的“居家经济”红利逐渐消退。
根据DigitalCommerce 360对美国商务部数据的分析,2024年美国电商渗透率为22.7%,2023年该数据为20.3%。DigitalCommerce 360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今年第二季度电子商务销售额增长继续放缓。
上述电商行业人士告诉记者,一直以来,欧美国家的电商渗透率低于中国。美国人习惯去沃尔玛等大商超消费,更多地将电商平台视作一个消费渠道的补充,但并不能以该数据来判定,美国市场消费水平低于中国。
中国电商平台,也较早观察到市场消费趋势的变化,不断拓展电商边界,向线下实体消费场景铺路。以淘宝为例,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此前消费者打开App就弹出“万能的淘宝”口号,而现在则改为“购物·外卖·旅行”。
左臣明解释称,前者蕴含着“在万能的淘宝中购买各类商品”,而后者则延伸到餐饮、文旅、票务等多元服务性消费品类。这意味着,电商平台积极谋划转型成大消费平台,不仅需要满足实物消费需求,还需要将商品与服务相结合,全方位服务消费者。
年轻人的“新三样”:潮玩、户外和智能
服务性消费中,“情绪消费”目前增长明显。“年轻人目前热衷消费三样新事物——潮玩、户外和智能产品。”左臣明根据淘宝大数据总结称,这“新三样”中,潮流玩具、户外用品消费在过去两年增长迅速,这两类产品本身也是情绪消费代表。而AI眼镜、运动相机以及智能机器人(17.520, -0.23, -1.30%)等智能产品,近些年也呈现爆发式增长,实际也是年轻人尝试引领新趋势、满足情绪价值以及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以潮玩为例,最新发布的《2025闲鱼潮玩消费洞察报告》显示,2025年潮玩交易迎来爆发式增长,二季度闲鱼平台订单量同比提升330.2%,交易额增长309.7%。 共2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