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驼奶粉掺假的案例并不鲜见。有媒体报道,一些商家购入8000元每吨的植脂末做成假驼奶粉,以99元一袋售卖,涉案人员已落网。
羊奶粉掺假情况同样存在。记者将购买的“羊奶高钙营养粉”产品,送至一家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快检结果显示,未发现产品中有羊源DNA成分。该检测机构负责人表示,初步判断该产品没有添加羊奶粉。
天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郑秋云告诉记者,一些以驼奶粉、羊奶粉名义售卖的产品的主要配料是“燕麦”等,与实际的驼奶粉、羊奶粉没有关联。商家夸大宣传、虚构商品功能性能,已经构成消费欺诈,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第一款的规定,相关部门可以处罚款并吊销营业执照。另外,对于宣传普通食品保健功效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相关规定。
有业内人士说,犯错的成本太低,发现造假后就是整改和罚款,有时候罚个一两万元,根本不算什么。“业内深恶痛绝,但是无可奈何!”
食安云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环食药安全风险研判专家苗子伟说,市场上的驼奶粉、羊奶粉由于价值较高,造假行为屡见不鲜。商家可以通过掺入植物蛋白,把奶粉含有的脂肪、蛋白质含量调到合规范围内。
对于调制乳粉,现有的国家标准检测方法能检测出是否含有驼奶和羊奶,但很难检验驼奶、羊奶的添加量。一些不法商家钻了空子,添加的奶粉量远不够国标要求,但由于很难证伪,打击难度较大。
“打一枪换个地方,查处一家新开一家。”有企业人士表示,类似的违法行为难以禁绝,市场上大量的低价劣质产品已经严重干扰到企业的正常经营。
加大共治:堵消费欺诈漏洞
为何市场上伪劣产品横行,消费欺诈频频发生?如何才能真正堵住漏洞,维护消费者权益?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首先,要压实平台监管责任;其次,加大对违法行为全链条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最后,进一步提升消费者辨别能力。
——平台监管责任不容推卸。在一款名为“高钙益生菌驼乳营养粉”产品的评论区,一名顾客称“在直播间推荐时以为是新疆驼奶粉,拿到手发现不是驼奶粉,配方第一个成分是燕麦粉,还加了山药粉,驼奶粉配比未知。”该留言已经发布3个月,商家未在评论区回复,截至记者近期调查时,产品仍可正常购买。
“一些平台为了留住商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该尽的义务放在一边。”苗子伟说,如果平台不作为,完全靠消费者、靠监管部门,这个问题就很难解决。
受访人士认为,平台应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完善审核机制,优化技术手段,制定针对性监管措施,对违法行为做到事前预警、事中监控和事后封禁。
——增加企业违法成本。多位受访者表示,无论是虚假宣传还是制假售假,违法者的成本很低。建议各地加强跨部门、跨地域协作,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多措并举提高违法成本。希望相关部门加大打击力度,依法对相关违法行为进行重罚,真正把行业“毒疮”拔掉。
——提高消费者辨别真伪的能力。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消费者虽然有看商品配料表的意识,但很多人依然不会看、看不懂。而市面上销售低价驼奶粉、羊奶粉的商家将目标客户聚焦在辨别能力较差的中老年人,一些不慎“中招”的消费者甚至还不知被骗。
“普通消费者不具备专业知识,难以辨别真伪,在直播间精心组织的话术下,短时间内失去了理性判断。”郑秋云说,相关部门或社区应积极开展消费者教育活动,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线下活动等渠道,普及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识别方法及举报途径,提升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能力。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张阳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