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业内人士表示,由于配送时间、距离等原因,外卖送到时口感和食物形态本身就会发生变化,很多消费者对原材料并不敏感,个别不良商家“以次充好”较难被发现,加之线上外卖是“不见面”的交易,消费者维权、举证难度大,很多人遇到外卖“缩水”情况只能选择不追究,或是商家赔付部分餐费也就算了。
平台抽成比例较高,“外卖大战”加剧商家压力——
记者在一家快餐店随机选择了一款披萨,店内售价69元,而打开某外卖软件可以看到,线上售价是76元,加上打包费、配送费,外卖比堂食要多花10元。针对这种“同货不同价”的“双标”行为,商家直言:“每单外卖平台抽成、配送费等大概占23%至25%,想让消费者更容易刷到我们,还要‘上红包’。除此之外还要负担房租水电、人工等成本,在外卖分量不‘缩水’的情况下,只能提高线上价格,才能保证利润。”
“前一阵外卖平台搞价格大战,导致我们每单利润只有1元。”经营着两家炸鸡店的王先生称。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咖啡店店主陆先生:“按现在‘卷补贴’的情况,到手实收甚至覆盖不了咖啡本身的物料成本。”业内人士表示,在成本压力下,个别商家会偷工减料,降低外卖餐品品质。
标准规范缺失,“双标”行为难界定处罚——
记者采访法律界专业人士了解到,目前针对外卖的监管主要依靠《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等相关规定。
受访业内人士表示,《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明确,“网络销售的餐饮食品应当与实体店销售的餐饮食品质量安全保持一致”。“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多涵盖有毒有害食品、过期变质食品等,而一些消费者认为的商家“双标”行为属于当前法律法规尚未明确的地带。由于取证相对困难,按照现行法律法规,难以对其作出明确处罚。
规范治理,杜绝“舌尖上的双标”
专家和业内人士表示,破解堂食外卖“双标”问题,需商家、平台、监管部门等多方形成合力。
“对于商家而言,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至关重要。商家应明确告知外卖和堂食的标准是否相同,包括分量、食材是否有差别等,同时明码标价。比如外卖小份10元,堂食大份15元,要做到提前说明,消费者可自主选择。”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说。
陈音江表示,相对堂食而言,消费者更难知晓外卖菜品加工环境和加工过程。应进一步推广“明厨亮灶”建设,鼓励外卖经营主体在餐饮制作现场安装监控设备,让消费者能够实时查看菜品制作现场,使餐饮制作过程透明化、可视化。
业内人士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充分发挥食品抽检在排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方面的“雷达”作用,对发现问题的外卖商家及时处置。同时,建立线索举报奖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食品安全共治。
近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烹饪协会等行业商协会纷纷发布倡议,呼吁外卖平台停止“内卷式”竞争,促进餐饮服务行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应督促平台制定公平合理的促销机制,让商家在定价等方面拥有更大的参与度和话语权,避免低价恶性竞争,正向激励诚信经营。”武汉大学竞争法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孙晋说。
重庆市餐饮行业协会秘书长肖春兰建议,加快建立健全餐饮新业态领域相关标准规范,让平台、餐饮商家和消费者都有据可依。
业内人士指出,餐饮“双标”引发关切,暴露出数字经济下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新挑战。外卖不是堂食的简单延伸,而是正在演变成具有独立商业逻辑的餐饮新业态,必须加快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监管体系,让消费者吃得安全放心,让餐饮行业持续规范健康发展。
来源:新华社 王雨萧 胡林果 冯维健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