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都没完就跑路了,我希望能把钱给我退了”“2022年12月4号在即分期给我办理了38000的贷款,(贷款)已经还了两期,(植发)一次也没做,客服就说倒闭了”这些都是消费者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上,对新生植发的投诉。
去年十二月底,新生医疗美容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新生医疗”)被陆续曝出深圳、成都、东莞等地的门店突然停业,多名新生医疗员工在线讨薪,声称新生医疗已拖欠数月工资。1月30日,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新生医疗员工爆料,公司内部群发布的《新生医疗美容集团有限公司函告》显示,“公司自身长期亏损经营扭亏困难,现已明显缺乏偿债能力,无法清偿到期债务。决定自即日起停止一切经营活动,进一步核查公司资产和负债,核查完毕后,依法进行重整或申请破产。”该文件的落款时间为1月30日。

新生医疗内部失控,最终祸及广大不明就里的消费者。不少消费者表示,在新生植发多家分店购买的植发服务因门店关闭无法得到履行,想要维权却找不到负责人。此情况下,一些消费者还在继续偿还植发贷款。截至发稿,新生医疗未回应相关问题。
一、线下门店歇业关闭,遭员工讨薪
“脱发”似乎已经成为新的现代病。卫健委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脱发人数超过2.5亿,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1人脱发,其中男性约1.63亿,女性约0.88亿。脱发人群中,30岁前脱发的比例高达84%,比上一代人的脱发年龄提前了20年,呈现明显的低龄化。
脱发人群的增长,催生了植发市场的火爆。植发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83亿元一路飙升到2021年的238亿元,甚至有望在2026年达到712亿元。经过多年“野蛮生长”,新生医疗与另外三大家民营连锁机构并成为“植发四大家”,
“总服务客户资源达20余万人,平均每年实现营业额3个亿,净利润5000万人民币,并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官网信息显示,新生医疗直营植发机构遍布50个城市,共有60家连锁医院,累计服务发友200万+。
盛名之下的悄然停业,让人措手不及。“当初那么正规看起来,谁能想到会跑路啊”有消费者向记者表示,她在2022年年底在新生医疗(华南总店)进行头皮检查,并预付了后续的植发费用共一万五千元。在预约植发时间时,工作人员向其表示,该门店2023年1月份整个月关店休息。然而,等她三月初去到线下店时,“已经没人了”。
2023年3月10日,记者在走访新生医疗(华南总院)时发现,目前该机构暂处于闭店状态。大门上张贴了一张《新生医疗美容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清资核产工作组的通知》,内容显示“自2023年1月30日起停止一切对外经营活动,集团成立清资核产工作小组,梳理集团相关事务”。该文件的落款时间为2月10日。


▲2023年3月10日,新生植发华南总店,大门紧闭,已经贴上了官方停止一切对外经营活动,成立清资核产工作小组的通知(图片来源:记者摄)
而在此之前,危机已不断累积。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1月30日,新生医疗内部群闪现三条图片消息,图片标题分别为“新生医疗美容集团有限公司函告”“新生医疗美容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厘清劳动关系事宜的函告”“新生医疗美容集团有限公司关于集团及机构各项权益保护事宜的函告”,落款时间均为1月30日。
其中,“新生医疗美容集团有限公司函告”图片内容显示,因林凤飞(新生植发法定代表人)及原管理团队挪用新生集团巨额资金,非法侵占大量财产,并且私设公司和品牌,自营与新生集团同类业务,利用关联关系损害新生集团利益等原因,导致公司经营受到严重影响,出现严重债务危机。
2022年10月27日新的商管团队接手以来,对公司情况进行详细梳理,并投入1000余万元用于员工工资发放和日常支出,但因公司仍旧面临极其严重的财务困难,难以解决。
然而,在新生医疗(重庆分院)接受植发治疗的娜娜(化名)透露,2023年2月11日,新生医疗的员工向她表示,新生医疗拖欠所有职工三个月的工资,医院已经进不去,员工正在采取劳动仲裁。
该员工表示,关于集团医院对员工下发的通知仅有三张文件。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二、消费者维权无门,债务缠身
据不完全统计,从12月22日开始,陆续有来自广州、东莞、惠州、重庆、成都、苏州、北京、河南的消费者在社交平台表示其所在地的新生医疗门店已倒闭。
事发后,数个维权群迅速在微信上组织起来,上述消费者所在的广州维权群人数目前已超过70人。
多名消费者向记者表示,他们都是在预约下一次植发服务时发现线上客服消失或是从工作人员口中得知所在地的新生医院已经关门的消息。这使得消费者想要退费变得十分困难。 共2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