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烘焙是伪概念?
为何餐饮行业的健康风潮愈演愈烈,不少品牌也热衷于推出低糖减脂的烘焙产品,但真正打起“健康”这张牌,却没想象中容易呢?
曾有12年烘焙行业从业经历的张军(化名)告诉红餐网,很多产品打着健康烘焙的旗号,实际只是概念性添加健康原料。
张军表示,所谓的健康烘焙产品,多是通过替换或减少面粉、糖、黄油这些核心成分,来达到宣传的“低糖”“低脂”“无添加”等健康特性,比如用糖醇和天然甜味剂作为代糖,但少量添加/替换“健康原料”达不到真正让人健康饮食的目的。
再加上烘焙产品在消费者心智中,原本就是味觉享受和即时满足感的产品,当核心原材料面粉、黄油、糖等大幅度替换或者比例调整后,对于制作工艺的考验和要求也更高,同时也不可避免在口味、风味上作出一定程度的牺牲,这可能会导致产品概念好,但市场不买单,复购率低。
“真正原材料和制作工艺都非常健康的面包,并不好吃,美味和健康的平衡很难做。”上海一精品烘焙店老板Nancy(化名)坦言,其曾在面包中尝试融入一些无添加面粉和谷物类原料,做出来的成品口感相对干硬,而国内消费者普遍喜欢口感偏软的面包,最终这款产品销量表现很一般。
从另一个角度看,健康的原料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因此健康烘焙产品的价格也相对较高。
像鹤所,一份三星拿破仑卖28元,一个黑芝麻碱水面包卖12元,人均消费在45元左右。对比来看,北京多家烘焙店同类型拿破仑产品的售价在14-25元。
尽管消费者越来越在意“配料表”“原材料”,但想让他们真正买单,并不容易。
Nancy直言,在商业模式上,能完美解决这个矛盾的烘焙产品少之又少,大多数尝试都倒在了口感和成本的关卡上。
种种因素叠加,也让定位“健康”的烘焙品牌陷入了一个尴尬的中间地带。
对于追求极致健康的消费者,他们会倾向于选择真正健康绿色有机的食品,而不是“相对健康”的烘焙产品;对于追求口感和性价比的消费者,他们的快乐在大多数普通烘焙店里就能得到满足。
目前来看,想要打出“健康”这张牌,烘焙品牌恐怕还是要找到更多价值点。比如强调健康、新鲜的原麦山丘,还通过标注面包出炉时间、现场切割等方式满足消费者对新鲜、品质的需求。
又比如今年走红的“中药面包”,通过加入黄芪、当归、茯苓、枸杞等药食同源的原料,使其成为“功能性产品”。
来源:红餐网 李金枝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