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 >> 商业消费频道 >> 正文
海底捞做副业,能成为“餐饮界的小米”吗?

  海底捞的核心优势,就是强大供应链体系的复用。

  海底捞旗下的蜀海供应链,能为新品牌提供从食材采购、中央厨房加工到仓储物流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不仅大幅降低了新品牌的启动成本与试错风险,也给海底捞其后续的快速复制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海底捞的副业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首先,是服务基因的延续与创新,以目前表现最为抢眼的“焰请烤肉铺子”为例,除了提供高品质烤肉,还在门店融入了夜间酒吧和餐后洗发服务,把海底捞“宁愿让顾客肉麻,也不打击员工的积极性”的服务复刻到了其他子品牌上。

  其次,是针对特定消费场景的精细化布局。“举高高自助小火锅”瞄准的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人食”经济,59.9元/人的旋转自助模式,直接满足了单人就餐场景的便捷与性价比需求;定位“老京味潮火锅”的“捞宝街”,则是在火锅主赛道内,通过地域文化特色进行差异化创新,尝试去吸引对特定风味有偏好的客群。

  最后,则是新品牌均采用独立运营模式,刻意与“海底捞”主品牌保持距离。海底捞的创业项目,不少都没有直接使用“海底捞”的名号,而是用着新招牌吸引用户,只是不经意间通过社交平台、用户传播,透露出背后的“海底捞”。这种策略,一边可以适当使用主品牌光环,另一边也防止了新品牌可能出现的失败或者负面,对主品牌形象造成不良影响,让各个从海底捞框架中诞生的子品牌,都能够更灵活地进行市场定位和品牌塑造,探索最适合自身的商业模型。

  至于酒店,则更像是海底捞瞄准会员体系推出的新业态——截至2024年年末,海底捞会员人数已超过1.8亿人,活跃会员数超过5200万人。2024年,海底捞在中国的客单价为95.7元,高出同行的水平,自然圈定了一批愿意为服务和海底捞品牌买单,且有着一定消费能力的客户,开出一家度假高端酒店,海底捞不仅想把业务扩宽,也想把业务“加深”,进一步去“挖”品牌消费者的钱包。

  海底捞,能成为“餐饮界的小米”吗

  同样疯狂做副业的,还有另一个领域的玩家。

  靠着电车吸引了无数年轻消费者的小米,就是一位成功的“副业”玩家。有着“价格屠夫”之名的小米,早在10年前就开始布局生态链,陆续进入了手环、牙刷、电饭煲等被称作“蚂蚁市场”的小产品市场,雷军也通过“投资+孵化”的方式,通过生态链的布局,为小米构建了一个智能硬件帝国,形成强大品牌合力。

  疯狂做副业的海底捞,和小米也有几分类似,但海底捞,或许还难以成为“餐饮界的小米”。

  尽管2025年上半年,海底捞的副业板块交出了227%的收入增长答卷,但繁荣的表象之下,是同样惊人的品牌淘汰率。

  截至2025年3月,海底捞先后孵化或收购的26个餐饮品牌中,超过一半已经停业,其中三分之一的品牌存活时间不足一年。最新案例是2025年2月推出的“嗨妮牛肉麻辣烫”,主打人均30元的平价市场,但在开业不足半年后便宣告关闭。

  供应链、资金和初始流量,或许可以帮助一个新品牌“生得快”,但无法保证它“活得好”。海底捞的副业扩张之路虽然增速惊人,但和小米不同的是,餐饮本身高度依赖线下体验,是一个“非标品”行业,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平衡艰难,品牌生命周期也可能更短。

  同时,比起“投资+孵化”模式的小米,海底捞的子品牌,更多依旧是自己在运营管理,这也对专注火锅赛道的海底捞提出了不少挑战,即便都是餐饮业,火锅和烤肉也有显著差异,怎么才能确保每个品牌都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活力和竞争力,是海底捞需要面临的难题。

海底捞副业在社交平台上被吐槽

  餐饮的本质,还是产品、体验与品牌认知度的综合竞争。短期内,海底捞的副业们还可以靠着海底捞本身的供应链和流量支持,获得市场的关注,但每个细分赛道都有其独特的市场规律和强大的竞争对手,无论是麻辣烫赛道的杨国福、张亮,还是烤肉赛道的各类新老玩家,都是海底捞副业潜在的对手,海底捞的副业,也必须在脱离海底捞的输血后,凭借自身的产品力与运营效率赢得市场。

  频繁试探的海底捞,正在给投资者讲出一个新故事,让他们的视线,从单一的火锅业务增长模型,转向多行业、多业态增长的复合模型。只是,这个故事能不能成功,能不能让海底捞的火锅“燃”得更旺,还需要海底捞交出更多答卷,展示出更多副业的“可持续性”,而这,注定是个漫长的过程。

  来源:电商在线 王崭

2页 上一页  [1] [2] 

    东治书院2024级易学文士班(第二届)报名者必读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