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职业餐饮网 张铎
清晨六点,北京沙河玖耀里社区尚未完全苏醒。一辆白色餐车冒着热气,居民们排起小队,挑选刚出笼的包子和热豆浆。
这不是街角常见的便民早餐铺,而是海底捞的首家社区店。
在这里,火锅只是菜单上的一个选项。它还卖手作鲜包、熟食小吃、奶皮子酸奶、夜宵烤串,从清晨到深夜,几乎覆盖了整个社区的生活节奏。也被当地居民拿来和紫光园进行对比。
这是一场关于轻量化、长时段、多品类、全场景的业态实验。
职业餐饮网第一时间前往探访,试图解读:这家社区店,究竟想为海底捞开辟一个怎样的新故事?
海底捞首家社区店长啥样
200㎡小店,早餐+熟食,瞄准全场景
1、选址的“突破”:试水高密度住宅区,落地社区商业中心
这家海底捞社区店位于北京沙河玖耀里西区的社区商业中心底层,距离沙河地铁站步行约10分钟。
门店周边分布着巩华家园、路松街等高密度社区,以及尚湖世家这样的低密度别墅区,还有魔方公寓。
此外还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北京邮电大学沙河校区等高校,带来稳定的年轻消费群体。
此外,玖耀里西区本身聚集了大量亲子业态,是附近家庭的主要消费场所。社区居民、上班族、学生与家庭客群叠加,使得这家门店的潜在客群更加多元。
2、精简的小店:200平面积,200平外摆
与传统动辄数百平米的海底捞大店相比,这家社区店的体量明显“瘦身”,面积仅约200平方米,但整体装修依旧保持时尚感。
内部被划分为两个餐区,共16个卡座,其中只有三张是大桌,其余均为中小桌。动线紧凑,过道较窄,仅设有一个小料台,空间利用最大化。
不足之处则通过外摆来弥补,外摆也有200平米:门外设置6张小桌,以及5个“泡泡屋”,可容纳8—10人就餐。
泡泡屋不仅提供了相对私密的空间,在午间高峰时段还承担了等位功能,避免客人暴晒在烈日下。
3、早餐餐车:海底捞的“社区早餐实验”
这家社区店的营业时间几乎覆盖了一天的全部餐饮需求——早上6点开门,凌晨3点打烊。
其中最具差异化的,是早6点至10点的早餐时段。门店入口摆放着一辆白色餐车,两位员工凌晨就开始现场制作,顾客可以选择走食、外摆区就餐,也可带入店内享用。
早餐品类相当丰富:手作鲜包、现炸麻花、小笼包、饺子、奶皮子酸奶、茶叶蛋、粥、豆浆等。其中,手作鲜包售价2.9—4.5元,现炸麻花仅1.5元一个,整体定价明显亲民。
在8月30日的探访中,正值周六,银发族和带娃家庭是消费主力。当日早晨9点20分左右,餐车的所有早餐品类已基本售罄。
不少顾客对品质表示满意,并将其与附近的巴比馒头作比较。
4、熟食小吃档口:火锅之外的外带生意
除了早餐餐车,门店入口处还设置了一个熟食小吃档口。不过在试营业期间尚未正式开放。
从菜单规划来看,产品线相当丰富:既有五香熏鸡肉、兔腿、酱牛肉、椒麻鸡、手撕兔、柠檬凤爪等卤味熟食,也涵盖藕饼、锅巴土豆、炸鸡块、茴香小油条等炸品。
整体定位更接近“即买即走”的社区熟食,和紫光园等社区餐饮品牌的档口颇为相似。
但在实际动线上,档口的位置并不算理想:餐车与泡泡屋的外摆部分遮挡了入口,影响顾客第一眼的识别。
未来如何优化定位与功能,是否会增加火锅菜等快餐外带,仍有待观察。
5、火锅主场:延续海底捞的体验与服务
尽管社区店在空间和产品组合上做了不少尝试,但火锅依然是其核心业务。
在餐品供应上,社区店的体系与传统海底捞大店几乎一致,并没有因为“轻量化”而削减品类,顾客依旧能点到熟悉的锅底、配菜和小料。
在服务层面,社区店也延续了海底捞的标志性体验:贴心的桌边服务、儿童座椅和玩具等均有配备。不过,受限于面积和人力,部分增值服务尚未落地,例如美甲、擦鞋目前仍处于“缺席”状态。
8月29日正值周五叠加七夕,门店小桌排号达到111桌,服务员几乎应接不暇。
如何在“小而紧凑”的空间模型下维持海底捞式的高水准服务,仍是未来的一大考验。
6、场景与客群的扩充:紧盯家庭客和银发族
与商圈大店明显不同,这家社区店的消费画像更加“社区化”。
在8月30日(周六)的午餐时段,11点左右店内已基本坐满,其中约九成是带娃的家庭客,其余则以银发族结伴聚餐为主,年轻人仅占两桌。
共2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