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吸引和服务银发群体,门店在9月推出了特别的敬老季活动:
60–69周岁顾客,凭身份证立减20元;70–79周岁顾客,立减30元;80周岁及以上顾客,立减40元。
活动限定在下午2点至5点,配套优先安排座位、手部护理和免费菜品,营造出明显的“银发友好”氛围,不仅为老年顾客提供聚会场所,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门店的闲时,实现错峰利用。
另一方面,社区店也推出了儿童餐,再加上所在商圈聚集了大量亲子业态,形成了鲜明的“一老一小”组合。这一精准定位,让海底捞的社区店更像是“家门口的餐厅”。
进入晚间和夜宵时段,客群结构则发生变化,更多由打工族和学生填补。尤其是门店上方就是公寓,更进一步强化了“楼下就能吃”的便利属性。
海底捞的社区化实验
一店多解,能否打破一餐生意?
在2025年上半年,海底捞交出了一份并不轻松的成绩单:集团整体营收207.03亿元,同比下降3.7%;净利润17.55亿元,同比下降13.7%;核心经营利润24.08亿元,同比下降15%。
火锅业务依然是海底捞的核心,但行业整体低迷,呷哺集团、九毛九旗下的怂火锅同样承压。
1、核心商圈没了好位置,社区成海底捞的“新解法”
随着扩张进入规模上限,核心商圈几乎被打穿,新增门店越来越难找到理想位置,
海底捞将改善业绩的重点转向差异化改造,并提出“不一样的海底捞”计划。
产品端加快时令系列和区域上新的节奏,门店端则不断推出特色主题店——夜店风、亲子互动、宠物友好、鲜切工坊,试图刷新品牌感知。
然而,这些非标化单店的探索终究只能起到辅助作用。真正的增量,必须来自更广阔的场景。
此时,社区,开始成为海底捞不得不押注的新解法。
2、社区火锅的现状:逃不掉的“一餐生意”的困局
但问题在于,社区火锅并不好做。
与核心商圈门店不同,社区客流高度依赖晚餐和周末,中午和工作日往往冷清。全天的消费节奏天然“断层”。
而火锅本身就是一种以聚会为主的低频餐饮形态,更难自然嵌入居民的日常三餐。结果是,大多数社区火锅店只能靠“一餐生意”勉强维持。
翻台率不足,坪效低下,固定成本却依然刚性存在。盈利模型因此更加脆弱,真正跑通的社区火锅品牌寥寥。
3、延展时段、拓展品类、锁定客群,海底捞的“全都要”能跑通吗?
时间上,从早餐和夜宵,将营业时段从清晨6点拉到凌晨3点;
品类上,除了火锅,还叠加包子、熟食卤味、下午茶、烧烤,把低频变高频;
客群上,通过儿童餐和银发族,抓住一老一小,贴近社区核心消费群。
这些尝试被集中打包到200平米社区小店,这种“全都要”的策略,既是一次进攻,也是一次豪赌。
这它的想象力在于,把火锅拉进更高频、更琐碎的社区生活;但风险同样清晰——在有限的空间、人力下,能否把所有场景都跑通?
小结:
海底捞所面对的现实已经非常清晰:传统火锅赛道进入低增长周期,商圈大店模式逼近天花板。社区店,则是它寻找新叙事的关键一步。
但问题同样现实:社区火锅至今仍深陷“只靠一餐”的困境。
海底捞的做法,是用早餐餐车、熟食小吃档口等业态组合,把触角延伸到更高频、更日常的消费场景;再辅以轻量化门店模型,为未来扩张提供低门槛、可复制的样本。
然而,真正的考验在于,它在于否真正嵌入社区的日常。
各位餐饮人,你觉得海底捞的社区模型店能跑通吗?
来源:职业餐饮网 张铎
共2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