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喝不贵”,难以复制
从弄潮儿手里的舶来品,到时尚KOL出街必备的网红单品,再到如今大街小巷人手一杯的国民饮品,这中间的变化意味着:中国消费者不再将咖啡视作奢侈品,而咖啡,也越来越接地气了。
市场容量被彻底打开,到处飘散着咖啡香。
根据德勤发布的《中国现磨咖啡行业白皮书》显示,虽然中国大陆地区咖啡人均饮用杯数仅为9杯/年,远低于美国、韩国、日本等人均咖啡消费量,但一二线城市已养成饮用咖啡习惯的消费者摄入量已达300杯/年,接近成熟咖啡市场水平。
以市场嗅觉来看,近三年,越来越多的跨界大佬、餐饮巨头、创业青年加注咖啡市场,不少业内人士将咖啡认定为门店的流量入口,咖啡也成为当之无愧的“新时代引流神器”、“吸金灵兽”。
探究这背后,一方面是产品教育程度在不断下探,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咖啡市场高速发展中,品牌激烈竞争的结果。
针对咖啡市场的发展现状,餐饮老板内参创始人秦朝认为,星巴克之类的前驱者,让消费者认识、了解到咖啡,而在瑞幸拉低价格后,则进一步让消费者更加接受咖啡了。
前驱者与后起军的共同努力,造就了咖啡市场巨大的红利共享氛围,这也使得无数新秀咖啡品牌在消费习惯的拥护下滋生“错觉”,认为自己早已登上顶流位。但事实上,消费者更加接受的咖啡,从本质来说,只是那杯“好喝不贵”的咖啡。
而“好喝不贵”这个事,既需要有不断突破的产品研发,更需要强大的成本优势来支持。
郭谨一在财报会上表示,“多年以来,瑞幸已经建立了显著的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这让我们在保持合理利润率的同时,能够达到有竞争力的价格和杯量,其他品牌很难从这两个方面同时与我们竞争。”
在已经悄然进入下半局竞争的咖啡市场中,红利共享不是必然,行业洗牌则是常态。“幻想”随随便便就能做出一个“好喝不贵”的咖啡品牌,显然很难。
来源:餐饮老板内参 张心笛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