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还记得汽车穿梭餐厅吗?
早在几十年前,麦当劳、肯德基们就已经注意到了车辆出行用户“顺路”消费的这块蛋糕。
20世纪中期的美国处于经济高度发展和汽车拥有量快速增长的阶段,汽车餐厅的模式也逐渐由此兴起。后续最为典型的代表便是麦当劳的得来速与肯德基的汽车穿梭餐厅。
这是一种建有专用车道的餐厅,用户开车到指定的窗口点餐,再到后续的窗口取餐然后驶离,花费几分钟,不用下车就能买到食品,省时便捷。
这样的汽车餐厅在国外火到什么程度?有数据指出,鼎盛时期美国的汽车餐厅占据了65%的快餐市场份额,成为快餐巨头最大的利润来源。
麦当劳甚至把得来速开到了阿联酋的驾校中,做起了“得来速驾驶课”。学员们可以练习如何安全、顺利地驶入车道,给自己取餐预留更为合适的距离等等项目,目的是更精准、安全地在汽车餐厅完成购物。
疫情特殊时期也让麦当劳、肯德基的汽车餐厅们爆火了一把,欧美用户在限制出行和取消堂食的阶段,更多会通过无接触式的汽车餐厅来购买食物。
但很遗憾,这样的汽车餐厅似乎并不适合同样经济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的国内市场。十余年前麦当劳、肯德基便着力于在国内建设汽车餐厅,但似乎至今并没有多少水花。
一方面是环境、文化的差异。地广人稀的美国有着独特的汽车、公路文化,人们更习惯于驾车出行。而在中国市场中,城市建设、商圈的集中发展,便利的公共交通网络,乃至共享单车、电动两轮等绿色交通工具的普及,让人们的出行方式有了更加多元化的选择。
再者国内的餐饮文化和市场并非以标准化的快餐为主,多样化的餐饮产品并不一定都适用于快速点单+取餐+外带的汽车餐厅模式。
另一方面,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快递、外卖体系变得十分便利。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可以坐等送货到家,必然会替代一部分驾车外出的消费行为。
虽然汽车餐厅与新兴的“沿街取”服务有着部分相似的内核,但后者更像是结合国内市场特性做出的独特创新。简而言之,可以视为移动互联网技术下,“汽车餐厅”更为灵活的商业模式进阶。
但这也是有诸多限制条件的,需要餐饮商家与平台在后续的探索中不断解决壁垒问题。
比如星巴克可以接入“沿街取”服务,是因为其已经具备高密度、地理位置优越的门店网络,足够深入市场的品牌认知等等优势。
尤其是数字化运营方面的积累能力,打造内嵌入平台的小程序、满足与平台对接的技术能力等等。
且不说门店网络、员工体系等等方面,最为基础的数字化建设、对接能力,便可以说是挡在众多中小餐饮商家前的一道槛。
而对于高德这样的平台而言,在数据、算法、技术架构等方面同样需要做非常多的功课,才能确保餐饮商家的覆盖,用户的体验以及对这一功能服务的接受度。
毕竟如果出现时间不准,交通状况未考虑,线路出错,商家收不到订单等问题,这个功能服务必然会很快被市场所遗弃。
不过如果按照理想的发展趋势来预测,在这种双向的数字化提升中,“汽车餐厅”的模式存在被复制到更多商家中的可能性。
广大餐饮商家未来或许不再需要像麦当劳、肯德基一样建设一座带有车道的汽车餐厅,也不需要像星巴克等连锁餐饮巨头一样重度投入数字化体系,也能做成聚焦有车一族出行场景的生意。
在这方面高德也做出了表态。高德方面表示,未来计划接入更多的线下商家服务,在更多城市进行更多服务品类的探索。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至少目前来看还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功能创新。后续除了高德自身,还得看百度地图、抖音、美团、小红书等聚焦餐饮、本地生活的平台们,以及除星巴克以外的各大餐饮巨头、中小餐饮商家们是否会跟进入局。
毕竟一个新的细分市场,如果只有寥寥几家在唱“独角戏”,所谓的规模化、趋势化等发展话题,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来源:红餐网 曾宪天
共2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