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早餐场景。由于要照顾夜间营业,深夜豆浆的选址一般都会选在夜生活较为集中的地段,也就大概率会远离社区,这就天然隔离了很多有早餐需求的人群。消费者的早餐诉求除了便捷外,还有性价比。一碗可以卖到18元的豆浆,显然不会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午餐场景面临和早餐同样的问题,而且相对而言,消费者解决午餐的选择更多,深夜豆浆面临更大的竞争,从产品上而言,又不具备太大的优势。
夜间场景,是深夜豆浆噱头最足的板块。此前,不少夜豆浆品牌宣称,品牌解决的是晚归、娱乐人群凌晨或是酒后填饱肚子、解酒等需求。诚如其所言,如果只是填饱肚子,社交属性并不突出,用驻唱延长消费时间、增加消费客单的逻辑真的成立吗?
从产品上来看,深夜豆浆主打各式豆浆和粤点小吃、主食,对社交来说,酒可以两个人也“一杯接着一杯”对饮,但豆浆和小吃,似乎就有些不搭了。换句话说,深夜豆浆强调的深夜社交,似乎是个伪命题。
品类“掘金”夜经济的底层逻辑不稳,又恰逢这两年“餐+酒”以及小酒馆等旋风刮起,深夜豆浆的市场空间就更小了。
小酒馆,以及火锅、烧烤、川菜等品类和酒的搭配,从消费行为、心理逻辑上来说,都比豆浆更符合社交、夜生活的属性。当这些餐饮业态崛起,深夜豆浆的市场空间被挤压也是情理之中。
大热的夜包子,会步深夜豆浆的后尘吗?
深夜豆浆落寞了,但这一年以来,另一个夜间品类开始崭露头角,那就是夜包子。
夜豆浆是潮汕的地域特色,夜包子也能算是川渝地区的特色。川渝的夜生活一向比较热闹,也就产生了夜间餐饮的需求,而不少夜包子做的就是这个生意。
和深夜豆浆希望为消费者提供场景体验不同的是,大部分夜包子门店走的都是轻模式,基本不设堂食,一些门店甚至直接以餐车的形式出现在各个夜生活丰富的地方。重庆的一家夜包子,就是以小餐车的形式,开在著名的不夜街区九街。
轻模式意味着低成本和灵动性,让快速形成规模成为可能,也让门店既满足“夜包子”这个营销的噱头,也能在商场、社区有所发挥,形成多样化的门店模型,降低经营风险。
虽然模式看起来更可行些,但是某种程度上来说,夜包子还是和夜豆浆一样,有显而易见的“硬伤”。
比如,二者更多贩卖的是品牌、文化以及营销,产品和模式并没有什么太高的门槛,非常容易陷入同质化漩涡。就像小田豆浆走红后,市面上立马冒出很多“XX豆浆”,让小田豆浆应接不暇,用了相当一部分的精力去打假,结果却越打越多。如果夜包子能掀起再大些的浪花,这样的情况恐怕也难以避免。
其次,目前很多夜包子的口味和性价比,并未占有太大优势。夜间时段的利润是否真的能撑起店铺成本,也还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基于此,夜包子是否会重蹈深夜豆浆的覆辙,我们且拭目以待。
来源:红餐网 陈漠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豆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