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套算法并非万能钥匙。它们的原生优势无法“即插即用”,也无法让它们在中国“战无不胜”。
中国市场的“复杂度”,正在瓦解它们在日本本土的“精益模型”
供应链失灵:地理跨度、城市分散、交通限行与冷链成本,让日本式的“高效供给”模型(如中央工厂-短途配送)几乎失灵。即便投建工厂,也难以覆盖全国。
选址失灵:“沿街店铺”是日本惯性,在中国,真正的消费动线却在购物中心。需要拥有“识别并进入优质高流量商场”的能力,并且高举高打。
组织失灵:与员工、地产商、供应商、乃至地方政府的协作逻辑,都无法直接复制。传统的台湾代理商或职业经理人也早已无力应付快速的变化。
当体系被迫拆解重构,成本结构往往变得“不经济”——那些在日本以低成本、高效率著称的连锁企业,在中国反而要先学会“低效率生存”。
而这,恰恰是日本品牌最值得中国同行警惕的地方。他们面临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战场,他们几乎“自废武功”,但他们依然在加速。
这说明,他们带来的最可怕的武器,不是SOP,也不是中央工厂。而是那套“算法”本身——那种在“极限施压”下,依然能“拆解-重构-再盈利”的底层能力。
他们正在围绕中国市场“再造”自己。当他们完成了本土化的“重构”,一个“中国式效率”的日本餐饮集团军,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威胁。
“预制菜悖论”
用“效率”再造成“体验”
日本餐饮企业不再只是带来“便宜与效率”,而是在效率与温度之间,寻找新的平衡。
一个深刻的转变在组织内部。开始超·本土化,放下正宗的包袱。
寿司郎在中国进行了深度结构性调整:将生食比例压缩至一半以内,强化热食与碳水类单品,以满足中国正餐文化中对“热”“饱”“搭配”的刚性需求。
萨莉亚更是“因城”施策。广州萨莉亚总经理宫本德明曾表示,内地北上广三家分公司的菜单不同。广州这边出品讲究原汁原味,口味偏清淡。而最终是否在餐厅推出新菜,是由中国员工决定。
“正宗主义”在中国市场的边际效应正在衰减,深度本土化正成为竞争壁垒。但真正的高明,在于它们如何处理“效率”与“体验”的冲突。
日本餐饮的本质是工业化——冷链配送、中央厨房、标准化出品。在中国,这恰恰成了争议的焦点:预制食材被贴上“廉价”“不健康”的标签。
讽刺的是,日本餐饮的“预制化”程度更高,却极少引发排斥。
原因在于它们深谙“心理补偿”的艺术——用“表演”掩盖“预制”,用“体验”稀释“工业化”。
寿司郎的“8元一盘”背后,是一整套娱乐化流程:触摸屏点餐、高速轨道上菜、吃完五盘触发“扭蛋抽奖”。
物语集团的“肉肉大米”在前台设立明火,现烤汉堡肉、现盛米饭、让消费者在可见的热气中,忘记背后的标准化。
它们在后台用算法控制时间、成本和温度,在前台用“表演”唤起感官与情绪。效率不再是冰冷的生产线,而被包装成“秩序中的温度”。
当性价比从“价格越低越好”,转为“品质感、饱腹感与参与感”构成的多维评估体系。
需要学习的,不只是如何降本增效,而是如何在效率之上,构建情绪价值。更大的附加价值或者是市场的空间。
小结:
当我们讨论日本餐饮的入华浪潮,讨论的从来不只是品牌,而是一套完整的商业逻辑。
它们经历过通缩、老龄化、成本高企与消费疲软,却依然能在“低欲望社会”中,靠着效率、体验与情绪的平衡,维持商业的优雅与秩序。
它们的竞争力不仅来自于后台的效率优化,更来自于前台的“表演式烟火气”。
未来餐饮的形态或许会不断迭代,但消费者对“看得见的新鲜”“有温度的互动”“有价值的体验”的渴望,永远不会改变。
从门店的运营细节里抠效率,从顾客的体验细节里找需求,或许正是当下餐饮人捕捉下一个风口的核心方法。
来源:职业餐饮网 张铎
共2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