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 >> 商业消费频道 >> 正文
日本餐饮的“幸存者”,正把中国的内卷变成利润机器

  来源:职业餐饮网 张铎

  一个深刻的悖论,正在中国餐饮业上演。

  当本土老板们在“内卷”红海中苦苦挣扎,为客单价下滑而焦虑,甚至高喊“出海”寻求新增长时,日本餐饮品牌却正反向“踩下油门”,加速驶入中国。

  讽刺的是,转折点发生在2023年“核污染水”事件之后,当“日本进口食材”从溢价标签一夜间清零甚至变为负债,新进军者彻底亮出了底牌:不再贩卖模糊的“匠心”与“昂贵”,而是要重构“效率模型”与“体验价值”的边界。

  称它们为“幸存者”再恰当不过。它们带来的,是在“失去的三十年”里,被通缩与老龄化反复锤炼出的运营模式,不仅在消费者面前人气超高,高峰期要排队两三个小时,还成为商业地产和地方商务部门相互争抢的对象。

  它们不是来“开拓”的,而是来“收割”的。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地狱模式”——正是它们早已通关的“昨日战场”。

  多维度入华

  重构餐饮坐标

  日本餐饮品牌的集体动作,不只是“加速开店”,而是在中国市场进行一场多维度的“坐标轴”重置。它们正将日本“通缩经济体”中淬炼出的效率与体验策略,植入一个正在深度调整的中国消费市场。

  1、极致效率与“价格倒挂”

  第一个维度,是“效率”的规模化复制。头部品牌正试图用“绝对效率”与“绝对低价”的组合,重塑市场底线。

  萨莉亚计划每年在中国新增50家餐厅,目标2035年达1000家。其底层自信,来自投资约4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86亿元)的广州新工厂。这座基地将在2026年投产,让其在供应链、产能与成本管理上形成全面闭环。

  寿司郎的运营方F&LC计划在2026财年前将大中华区门店增至190家。支撑其扩张的,是“8元一盘”的定价策略、社交媒体上的热烈追捧,以及部分门店周末可达10-15轮的恐怖翻台率。

  滨寿司的门店也在提速,母公司泉膳控股公开表示“加速开店”,甚至引发戏剧性的一幕——沈阳商务部门主动争取延后大连两家店铺的开业计划,以实现沈阳区域首店落地。

  更激进的策略信号是“价格倒挂”——即在中国的定价低于日本本土。

  东利多带来了寸屋拉面和山牛匠烤肉盖饭,目标为100家和500家,定价比日本市场更低。

  町田商店宣布在华开设30至50家门店,定价普遍比日本国内低一成。

  鸟贵族将其“均一价”模式直接复制到上海,全品项定价18元,是海外门店的最低价,并要在上海开店100家。

  2、重构体验的溢价

  在坐标轴的另一端,另一批玩家选择重新定义“体验的价值”。

  物語集团计划将旗下“肉肉大米”品牌扩至100家门店,靠“板前现制”的“仪式感”表演,把“汉堡肉”从快餐带入体验经济的赛道。

  银座仁志川以98元一条的吐司切入中国消费者的送礼与身份需求。

  主打整条鳗鱼的四代目菊川、定价40元的精致饭团京都御握丸、高端炸三明治Age.3,都在用极致的小品类构筑新的心理价位带。

  它们共同构成了对中国市场的“坐标轴重置”:在“效率-价格”轴上,它们向下触底;在“体验-溢价”轴上,它们向上拉升。

  在两个维度之外,“回归者”也开始了谨慎试探。

  和民带着“三代目鸟美罗”重新进入市场。松屋回归的首店,则一头扎进了威海,以此作为其重新理解中国市场的试验场。

  “效率套利”的诱惑

  与“本土重构”的阵痛

  日本餐饮品牌的集体加速,不是偶然的出海潮,而是成熟经济体的一次必然外溢。它们正在执行一场精密的“商业套利”——将通缩时代淬炼出的效率模型,迁移到一个追求性价比的尚待开发的市场。

  自1997年餐饮市场触顶29兆日元(约合人民币1.35万亿元)以来,日本餐饮业横盘三十年。老龄化压缩需求,少子化推高成本;“不能涨价、又必须盈利”成为行业底色。利润被磨至极限,出海遂成必答题。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正出现一个结构性的“真空带”。消费心态正在经历“理性化拐点”人们开始像“失去的三十年”里的日本消费者一样,追求极致性价比。同时,高营销、弱管理的品牌被系统性清退,中低价位赛道留下了“效率真空”。

  日本品牌带来的,正是那套在通缩中存活的算法:极致性价比、极致单店运营、极致供应链。

2页 [1] [2] 下一页 

    东治书院2024级易学文士班(第二届)报名者必读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







      Copyright © 2003- 浙ICP备13037369号-2 红商网REDSH.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