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卫星店的逻辑则更为直接。面对大流量的客群需求,品牌也开始引入机器人,将房租、人力的成本压到最低,以低价和稳定的履约吸引更多消费者。
3、心智强化:加码“现炒”强化烟火气
炒菜机需求的增加,也与当下流行的“现炒”风潮密切相关。随着预制菜的争议升温并逐渐降温,越来越多品牌开始强调“现炒”作为差异化标签。
今年,乡村基集团直接关停央厨,迫使门店全面“重回现炒”的流程与标准。为了维持效率,大米先生已在门店引入炒菜机器人。
南城香此前也推出“社区现炒快餐”模型,加码现炒。其创始人汪国玉在社交平台上直言:中餐的挑战在于炒菜不能标准化,只要做大了就开始走下坡路,炒菜机上场或许会改变餐饮的格局。
4、转型突围:扩品与创新的试验场
今年一些粤式煲仔饭的转型为“湘式煲仔饭”,盖码菜由机器完成,出餐更快、更有锅气,也打开了更大的创新空间。部分早餐店开始延展午晚市现炒快餐,实现全时段运营。
由于适配性强,从湘菜到川菜再到盖码饭,炒菜机都能快速切换。这为餐厅在生命周期中提供了更多转型与品类扩展的机会。
炒菜机并没有统一答案。关键在于,企业能否将其嵌入自身的商业逻辑,而不是把它视作一台孤立的“万能设备”。
03
快不等于好:炒菜机的效率悖论
炒菜机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甚至可能会成为问题的制造者。
1、 无论如何包装,炒菜机始终只是“手”,而不是“大脑”
炒菜机的本质是执行工具,它可以精准地控制火候、把握升温曲线、定时投料,但它无法决定菜单如何设计、品类结构如何平衡、价格如何匹配消费市场。
否则,炒菜机只能“高效率复制错误”——方向没想清楚,产品缺乏吸引力,炒菜机所做的只是在稳定地、快速地输出无人买单的菜品。
真正决定企业能否跑通的,仍是战略层面的清晰选择:核心人群是谁?餐厅的定位是什么?菜单如何构建?机器只是把这些战略转化为落地执行的工具。
2、标准化与场景适配,才是效率落地的前提
效率要释放,前提是底层标准化。只有当净菜加工普及、调味料统一、SOP细化,机器的“精准执行”才有意义。对大型连锁,这是把人效最大化;对中小餐饮,更现实的选择是强化“现制现炒+成本可控”的传统优势。
不同业态的需求也完全不同:前厅明档追求的是锅气展示,团餐与卫星店看重的是大批量生产,炒饭炒粉则依赖多锅并行。设备的匹配度决定了效率能否真正落地。
换句话说,标准化是基础,场景适配是关键。若盲目追逐“智能”,忽视自身定位和业态差异,炒菜机就可能沦为后厨角落里的一块“铁疙瘩”。
3、 不只是大厨的替代,更是后厨再造和组织升级
炒菜机不是孤立的设备,而是撬动后厨体系重构的杠杆。要求动线、流程、角色、绩效,管理方面的全盘更改。
后厨动线和人员配置要围绕机器节奏重新设计,否则“机器很快、人跟不上”。
岗位角色也随之转型,厨师变为设备操作员与维护者,绩效激励体系必须更新,管理模式也需要全面数字化。
只有在战略清晰、供应链稳定、组织同步升级的前提下,炒菜机才能真正成为效率利器。
小结:
归根结底,炒菜机只是工具,不是答案。真正决定成败的,仍是企业的战略选择与体系能力。企业需要的不仅是一台机器,而是与之匹配的理性与清醒。
真正决定胜负的,始终是人,而不是机器。
来源:职业餐饮网 张铎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