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职业餐饮网 张铎
炒菜机,被炒热了。
霸碗依靠它在全国开出700家门店;京东则押注“七鲜小厨”,放话三年铺到1万家;锅圈食品更是砸下数千万投资,并筹备推出“锅圈小炒”。
从快餐到正餐,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也把降本增效的算盘、转型升级的野心,乃至对未来的想象,压在这台自动翻炒的机器上。
然而,炒菜机可能是一些品牌的的解药,也可能只是一件摆在仓库里、提醒人们曾经走过弯路的铁疙瘩。
01
一台机器,背后的焦虑与想象
前来打探的餐饮企业越来越多,某炒菜机公司干脆在商场里搭了个展厅。
墙面贴满设备参数和合作品牌的Logo,里侧是明档厨房。机器自动翻炒,油盐精准投放,操作员一边直播一边演示。
几分钟后,小炒黄牛肉和番茄炒蛋便端到客户面前,销售开始推销未来。
行业压力显而易见:客单价持续下探,利润空间被压缩;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社保合规让支出更为刚性;与此同时,消费者对“现炒”的需求被抬高,行业的竞争加剧迫使品牌不断扩充品类,甚至彻底转型。
在这样的背景下,炒菜机成了餐饮业的“香饽饽”。
快餐创业者走得最激进。湘式盖码饭品牌霸碗,自创立起便用机器取代大厨,如今已在全国开出700多家门店,并在设备和供应链上深度捆绑。
巨头们则在搭建基础设施。京东七鲜小厨定位“合营品质餐饮制作平台”,锅圈食品则押注“锅圈小炒”,试图把现炒搬进社区厨房。两者均引入炒菜机,并喊出“三年万店”的口号。
这一轮炒菜机的兴起,并非单点突破,而是供应链标准化的配合产物。生鲜净菜加工逐步普及,标准化酱料快速渗透,让机器在“人—机—料—法—环”的中实现无缝衔接,上下游兼容不再是难题。
与此同时,设备形态也在加速分化:从大批量集中制作,到一次多锅并行操作,再到可支持18路调料自动投放的精细化设备;从前厅明档的“烟火气”展示,到外卖卫星店的高效履约,不同场景几乎都能找到匹配的解决方案。
厂商们甚至推出了月租模式,把“厨房自动化”转化为可订阅的服务。
02
从降本到转型,炒菜机如何被嵌入厨房
炒菜机的优势毋庸置疑,但当它真正落到品牌身上,问题变得更具体:这台机器究竟该怎么用?
不同企业交出了不同答案。有人将其视为提升“人效”的工具,用来稳定出品、降低成本;有人则借它做低客单价,撬动更大的市场,改造门店模型,或嵌入外卖卫星店;还有人把它当作转型与扩品的孵化器。
1. 人效杠杆:降本与稳定出品
后厨依旧是餐饮里最典型的劳动密集环节。连锁餐企的痛点没有变:人工成本持续上升、厨师供给紧张、出品水平参差不齐。
炒菜机正是切入这一矛盾的硬工具。尤其是一些烹饪流程高度标准化的菜品——配料比例固定、调味逻辑清晰——极适合交给机器执行。
在品牌们的宣传口径里,一个厨工搭配两台机器人的效率,相当于三个大厨配三口灶。一台机器的投资周期约六个月即可回本。
数据也在验证这种逻辑。
小菜园最新的半年报显示,员工成本同比下降了8.2%。有研报指出,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门店采用“炒菜机+单店模型”优化人员结构。此前招股书曾披露小菜园计划采购3000台炒菜机器人。
2、价格筹码:做低客单,迎合消费趋势
当后厨效率提升、人力成本下降后,餐饮企业就获得了新的选择空间:要么在保持定价的前提下,把更多预算投入到食材质量;要么直接拉低售价,用客单价换取更大规模的销量。
江西小炒的市场认知其实很清晰——“30块钱吃饱,40块钱吃好”。但一旦脱离夫妻店的人力结构,这个价格区间往往就会被抬高至60元。蓝边碗的新模型门店选择彻底去厨师化,100%依赖机器人炒菜,以此来压缩成本并维持低价,将客单价压到35元。 共2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