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餐网 周沫
“中国最惨的人,是在一线城市干餐饮的人。”
未来食餐饮战略咨询创始人余奕宏曾于去年公开发表了这一观点,彼时,还有一些人表示了不认同。但如今,这番话正在被现实印证。
今年以来,餐饮业的内卷持续加剧,洗牌加速。而一线城市看似繁华的商业景象背后,所要承载的压力在成倍放大,感受到的寒意也更刺骨。从个体创业者,到连锁餐饮品牌,败下阵来的惨痛例子变得越来越多。
曾经,一线城市有好的营商环境、好的创业氛围、好的人才、更多的客流……让创业者们为之向往。但是,现在情况变了,环境也变了。一线城市,正在开启餐饮创业的“地狱”模式。
01
一线城市,沦为餐饮创业“地狱”
从一线城市折戟而归的餐饮人越来越多了。
5月,Lora将自己经营的海南米粉店关闭,这家位于北京北苑龙湖天街的门店,落地成本高达70万,最终整店打包(包括店里所有的桌椅板凳、冰箱、冰柜等设备)卖给二手设备商,仅换回2000元。
伴随该店的歇业,Lora在北京4年的餐饮创业生涯,也就此结束。
4年前,这个来自海南的小镇姑娘,满怀期待地带着家乡特色美食闯入北京,想象在北京闯出一番天地。一开始还算顺遂,但今年以来,Lora发现,自己门店的收入明显下滑,成本支出已远多过收入,故而只能选择关店。这场闯京创业之旅,最后留给Lora的,是一份超过百万的亏损账单。
同样败走一线城市的,还有李俊(化名)。
今年年初,李俊在上海开了一家麻辣烫店,预想着能月入10万,但没成想门店单日营业额很少有突破一千元的时候,反倒是每天的房租成本就有近千元。
眼看临近交租日,望着账户里所剩无几的余额和店里冷清的景象,李俊最后还是无奈选择了关门止损,当初投入的近五十万开店成本就这样付诸东流。
汇聚了各种特色餐饮小店的广州六运小区,是广州知名的网红社区,这里餐饮店的更新换代速度更是令人咋舌。
Cowcow其其主理人Vincent在六运小区经营简餐店3年多,见证了太多同行的起起落落。“能在这生存3年以上的店大概只有15%左右,其余门店几乎每年都会迎来新主人。”Vincent坦言。
在北京,簋街作为曾经一铺难求的“餐饮一条街”,如今已沦为京城换租率最高的商业街之一。
不少创业者曾怀揣一腔热血想要在一线城市大展拳脚,但现实却给了他们当头一击。甚至于一些家大业大的连锁品牌,如今要在一线城市站稳站牢,也是困难重重。
红餐网注意到,今年以来,诸如皮爷咖啡、汉堡王、稻香酒家等连锁餐饮品牌陆续调整了北上广深核心商圈门店布局,关停了不少位于一线城市热门商圈的门店。
企查查数据也显示,今年上半年从北上广深彻底消失的餐企大约有4万家。
此外,从一线城市的餐饮收入情况来看,也不容乐观。
北京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5月全市餐饮收入556.2亿元,同比下滑3.7%;2025年一季度,北京限额以上餐饮企业亏损5219万元。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局
上海市餐饮业同样承压。2025年1-5月,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但餐费收入却拖了后腿,全市餐饮消费额仅有835.93亿元,同比下降了2.5%。
广州与深圳也增长乏力。2025年一季度,广深两地的住宿和餐饮业增速分别为2.2%、1.0%,不仅远低于全国4.7%的平均水平,甚至落后于多数新一线、二线城市。
个体创业者的黯然离场、连锁品牌的门店收缩,以及一线城市整体餐饮消费的低迷,都无不表明了,北上广深的创业环境已经发生改变,曾经餐饮创业的“淘金热土”已失去光环。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