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马的糖盒工厂,占地6000平米,是国内烘焙行业最大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帮助节省采购运输成本,实现从一粒小麦到一个面包的全链路生产。
面粉、黄油、鸡蛋液,专门店也能轻易采购。但在高损耗、高波动的生鲜原料上,商超体系才真正显出系统能力的鸿沟。
以盒马的草莓蛋糕为例,它并不是“蛋糕加几颗草莓”的简单组合,而是依托于盒马自建的草莓种植基地。仅草莓一个原材料上,成本就降低17%,
今年3月,盒马又在抹茶之都贵州铜仁建立了全国首个抹茶盒马村,将当地所产的抹茶用于抹茶奶油卷、抹茶慕斯蛋糕等烘焙单品中。
3、前场协同体验:从沉浸式感官打造到品类联动
商超不只是借助中央工厂,产出工业化程度较高的产品,还有越来越多的超市开始重金打造,热出炉的烘焙前场体验。通过现做+明档+限时的场景搭建,将感官张力最大化。
比如胖东来钱高管创立的淘小胖,烘焙区域130多平方米,后厂加工面积在100平米,前场烘烤+陈列架售卖面积为30多平方。将烤箱挪出来,让顾客更直观的感受到产品是新鲜的、口感更好,更有消费刺激购买欲望。
但更重要的,是前场体验与品类联动能力的同步构建。
相比专门店的“单点满足”,商超更擅长撬动关联消费,在动线设计上,将烘焙区、熟食区形成美食闭环,还带动熟食、生鲜、半成品菜的联动销售,是整顿“生活提案”的开场白。
商超正在通过场景组织商品,让整个前场像一块“高频磁场”,不断吸附消费决策。这是专门店难以形成的联动优势——因为它只服务一件产品,而商超在组织整个“消费情境”。
4、场景驱动研发,从用户洞察到商品打造
商超,尤其是生鲜电商,比起烘焙专门店,掌握着一套平台完整的消费行为链路数据,不仅掌握购买,还能追踪浏览、评论、组合购买等行为,精准识别用户画像、消费场景、联动品类。
在接受职餐专访时,叮咚买菜提到,其烘焙研发以场景、人群和趋势为导向,反推产品设计。他们并将产品划分为五大场景类型:早餐/代餐、下午茶松弛时刻、节日庆祝、情绪解馋与户外露营。
在“好吃”基础上,叮咚追求口感从单一走向多元,通过质地和风味的差异化设计,激发情绪价值与消费愉悦感。
比如早餐场景偏好松软易嚼的高蛋白吐司,代餐强调饱腹与耐嚼,下午茶主打绵密蛋糕带来的仪式感,露营则聚焦便于分享与能量补给。
这种“从用户出发”的产品开发方式,使叮咚在销售端能够更精细地定价、组合、推荐,让每款产品都对准明确人群与使用场景,实现高转化、高复购。
灵活性、精品化与价值重构
商超烘焙正在以系统化能力重塑市场格局,但这并不意味着专门店的出局。相反,真正优秀的专门店,正在通过灵活反应、产品打磨和价值重构,构建出一条差异化生存曲线。
其一,商超虽加码烘焙,但大部分商超的客群结构先天错位。多数超市门店老旧,用户以家庭和中老年为主。即便引入爆款,也因缺乏年轻消费基础,爆发力与续航力双双受限。
其二,作为独立品牌,专门店拥有更高的灵活性和运营自主权。在产品策略、渠道打法、定价逻辑等层面反应更快,能在市场变化中迅速试错、快速迭代。
其三,复杂工艺与即时体验,是专门店的原生优势。对现场制作、口感时效性要求高的产品(如舒芙蕾),商超受制于设备与人员,难以标准化承接;而专门店便能以此构建壁垒。
其四,烘焙单品专门店仍可凭“一品穿透”制胜。将一个单品打磨到极致,仍是最具性价比的用户心智占领法则——以专业感建立信任,以差异化赢得记忆。
其五,一些专门店正通过跨品类整合重塑价值感。如红星牛奶前进以“烘焙+鲜奶”组合切入早餐场景,推出“营养+即食+现做”的一站式提案,从卖产品转向解决方案,强化用户心智中的使用场景与情感连接。
小结:
未来的烘焙赛道,只会更激烈、更残酷。平台化与专门化,工业化与手工艺,效率与体验之间的张力,将持续撕扯每一个玩家的战略选择。
商超在用系统能力重构格局,专门店则在用灵活性与极致产品重申价值。但无论是哪一方,真正的竞争都不再是“谁便宜”,而是“谁更懂人”。
对所有餐饮人而言,这是一次重新理解用户、重塑商品、重建模型的集体进化。
来源:职业餐饮网 张铎
共2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