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保证门店的吸引力,则可以从三个维度出发,在门店落地前做好一些前置性工作。
首先,打造一个“一眼吸睛”的门头,比如采用黄色、红色等鲜明主色调,提高门头的辨识度,门店招牌字体粗大易读,夜间搭配射灯或LED灯带能提升门店存在感。
其次,品类明示,门头直接标注品类,比如卖牛肉面的门店,可以直接写上“XX牛肉面”,而不是模糊的“XX美食坊”之类,减少顾客的决策成本。
再次,通过一些创意展示也能大大增强门店对客人的吸引力。比如,设置透明橱窗,里面展示爆款产品模型、食材原料等,让顾客直观看到,增强信任感。像费大厨打造的透明橱窗,展示鲜切肉片;太二酸菜鱼近期升级的门店,也将后厨搬到前厅,展示酸菜鱼煮制的全过程。
再比如,针对写字楼门店,可开设“快速取餐通道”;针对社区门店,可考虑设置宠物拴绳区、儿童游乐角,都能提升消费者的关注度。
03
科学设定客单价,
让顾客心甘情愿重复买单
“只有主流价格带,才有主流品牌。”智胜餐饮企业战略咨询创始人寿文彬曾表示,在餐饮业,价格决定了一切。
而新店开业前,制定一个合适的客单价,也直接关系到该店后期的营收和利润。
具体来看,大型连锁餐企,凭借广泛的门店网络和运营积累,已沉淀出大量涵盖各线城市门店的销售数据,这些数据可以为其新店制定客单价提供一定的支撑。且考虑到全国的标准化供应,品牌全国各地的门店价格相差不会特别大。以海底捞为例,其一线城市门店的客单价普遍在110元左右,而厦门、昆明等二线城市门店的客单价则多处于100元上下。再看和府捞面,无论是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还是在昆明、厦门等二线城市,客单价均保持在32-35元之间。
相比之下,单店或小店刚起步时,则需要在制定客单价上花更多心思。
如何定价?
餐饮店的定价常会采用“成本加成法”,即以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为基础,加上合理费用和利润,算出最后的市场售价。
例如一盘宫保鸡丁食材成本8元,人工和固定成本分摊7元,总成本15元,若目标利润率为60%,则售价为:15x1.6=24元。
值得注意的是,单店由于采购量小,食材成本可能比连锁品牌高10%-15%,需通过差异化食材(如本地特色、小众品类)或小批量定制化采购,来提升溢价空间。
另外,对标市场平均价,再根据自身定位进行适当调整,也是常见的制定客单价方式。
比如,开一家快餐店,走性价比路线,就要参考目前整个快餐市场的普遍价格;若自身产品品质更高,价格可以略微上调10%。
切记,单店或小店不要跟随头部品牌定价,而是要挖掘目标客群的“未满足需求”。比如周边的快餐均价在20元,可尝试“25-30元轻快餐”区间,提供半自助小料、免费例汤等增值服务,既区别于低端快餐,又低于正餐门槛。再比如当商圈被“高性价比火锅”(客单价60-80元)垄断时,可切入“一人食小火锅”赛道,以35-45元客单价聚焦单身白领,用小份菜、定制锅底降低消费压力。
另外,定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进行周期性调整。比如在新店开张初期,可采取“阶梯定价法”,第一周以低于目标价的10%-15%进行试营业,比如计划客单价为30元,可先推行25元的套餐,通过高性价比吸引尝鲜客,快速积累口碑。
之后再逐步小幅上调,观察客流量变动情况,若提价后客流量降幅在预期内,说明定价比较合理,在消费者可接受范围内。
总而言之,定价不是简单的“成本加法”,而是一场关于“市场趋势判断、品牌价值塑造、用户心理洞察”的综合博弈,除了算清账,还要算对账。好的定价,才会让顾客“心甘情愿地重复购买”。
小结
如今,在餐饮行业,开一家新店想活下去、赚到钱,一定要杜绝“我感觉能赚钱”的直观臆断,得用数据和逻辑搭起实实在在的“赚钱框架”。
一如对营业额的预估,通过客流量、进店率、客单价的系统化测算,构建可验证的盈利模型,而这也并非是“一次性决策”。
后期,门店经营者还要通过持续复盘实际数据与测算模型的差异,不断修正、优化、调整,才能让门店始终保持盈利的健康状态。
来源:红餐网 陈小将
共2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