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路线则包括,自己下场以及投资并购。
自营方面比较有的代表性的则是“快驴”,商家不仅用快驴进货,还可以用它进行财务对账、经营分析、商品管理等。2018年10月,美团又将“快驴”升级为事业部,足见美团对这项业务的重视。
投资并购方面,美团有两个大动作。在2018年3月,领投了餐饮服务商奥琦玮的2亿元C轮融资。奥琦玮在随后的5月,收购了另一家由美团参投过的餐饮服务商天子星。同月,美团全资收购了餐饮SaaS服务商屏芯科技。
在个人用户方面,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美团,为用户提供了包括美团支付、微信支付、银联等其他第三方支付方式,以及信用卡及借记卡或网上银行账户转账。
网络小贷同样可以用于B端和C端,模式则是现金贷。
美团在这方面推出了“美团生意贷”。在宣传上还打出了无担保无抵押无手续费,随借随还等卖点。
在个人用户方面,除了体验最明显的在线支付环节,美团还曾上线了类似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的“美团生活费”。
“美团生活费”额度的大小,由美团根据用户信用状况自动生成,借款可以分3、6、12进行分期还款。
从美团迄今为止的动作来看,美团的金融业务可总结为一点两面。其中的点指的是,美团借助自身的优势和经验,打造面向C端、B端的供应链;面指的是,覆盖了C端和B端的,支付和网络小贷这两张网。
通过一点两面,美团的金融业务如果发展顺利,就会由对消费者、商家的服务扩展至对二者的供应链,形成从服务到供应的闭环。
再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实际上,尽管美团已经上市,市值过千亿,但美团眼前的局面其实与此前,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变化,美团从诞生至今就一直在以战养战。
如今的战局,正在从单点走向全局,美团在外卖领域曾经的对手饿了么,已经与支付宝一道升级为本地生活服务平台,阿里与美团的竞争也逐渐明面化。
相似的局面,不仅出现在了本地生活领域。
2018年,美团在南京和上海试点了网约车服务,与滴滴正面交战;同年4月完成了对摩拜的收购,正是进入竞争激烈的共享单车行业;2020年,美团又重启了共享充电宝业务…
梳理美团发展的新业务,会发现美团的新业务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它很少是业内第一个做某项业务的企业,团购、外卖都是如此;其次,美团所选的行业竞争压力都很大。
细究起来,美团金融业务的压力远比外卖、出行业务要大。原因在于,与外卖、出行行业整体格局已定相比,互联网金融行业不仅格局未定,美团所涉足的每一个细分行业都有着实力雄厚的对手。
在支付方面,除了最鲜明的要与已经布局数年且处于领先地位的微信支付、支付宝争夺个人用户外,美团还要和二者在商家方面进行竞争,尤其是将本地生活上升到战略高度的阿里。
在美团通过快驴为商家做供应链,收购屏芯科技,入股奥琦玮的同时,阿里也收购了累计服务超50万门店的业内头部“客如云”;腾讯系的微盟则通过收购“雅座”,切入了餐饮行业。
现金贷业务同样如此,除了一批已经上市的相关公司,其他巨头也已经纷纷入局了金融行业。其中,滴滴上线了“滴水贷”,腾讯的微粒贷,阿里的花呗、借呗,字节跳动也上线了“放心借”…
在美团内部,不断增长的小贷业务,也为美团带来了一些压力。根据美团招股书显示,仅在上市之前,小贷业务的应收贷款就有近21亿元。
由此可见,在金融业务方面,美团再次踏入了同一条河流。
然而,即便是竞争对手多,且不乏实力不俗者,金融业务恐怕也是美团不得不做的业务。
原因在于,尽管美团已是外卖行业的第一名,在酒旅行业的发展也很好,但迄今为止美团的营收仍然要靠流量。
也就是说,美团现在仍然只是平台,而非生态。阿里利用饿了么,进可攻本地生活,退可守外卖,便是生态企业相对于平台企业,存在优势的最好例证。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规模,不仅值得美团去做,其现状也让美团,有希望打造一个由本地生活延伸出去的金融生态。
因此,如果美团做金融业务的目的,只是想单纯的增加变现渠道的话,那难度不大,收获也会不少。
但从美团,在支付方面选择个人用户和商家两手抓的策略来看,想必美团并不想继续做单纯的流量变现生意。只是,想要打造自己的金融生态,虽然收获远非流量变现可比,但难度同样亦非流量变现可比。
美团的金融“野心”能否实现,还需要时间去检验。
来源: 科技新知 魏宇奇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美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