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数据显示,货币资金并不能覆盖短期债务,这对于在A股市场上市已有10多年的医药企业而言,并不多见。
2022年,科伦药业的短期债务减少、货币资金明显增多,核心因素就是刘革新的“得意之作”——分拆川宁生物至创业板上市完成,成功募资11.14亿元。此外,当年3月,科伦药业发行可转债,募资30亿元。
2023年7月,科伦药业再将旗下子公司科伦博泰生物-B(06990.HK)分拆至港股上市,成功募资12.59亿港元。
通过连环分拆上市,科伦药业拓宽了融资渠道,大幅缓解了自身的财务压力。截至2023年6月末,科伦药业的货币资金为44.46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10.07亿元,短期借款为33.12亿元,货币资金已能覆盖短期债务。
借助分拆,刘革新也将科伦药业打造成了包括科伦药业、川宁生物、科伦博泰等三家公司在内的科伦系,未来,三家公司可独立融资,独立发展。
由此可见,借助连环分拆,刘革新不仅仅是解决了科伦药业产业转型的资本困境,还完成了产业升级布局,引进了强有力的产业资本。
备受关注的就是科伦博泰,其在IPO上市之前密集募资。2021年5月,科伦博泰完成了5.12亿元的A轮融资,投资者包括IDC、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二期等。2023年2月,B轮融资13.48亿元,投资者包括默沙东等知名公司。
B轮融资,刘革新引进了世界制药巨头默沙东,默沙东也因此成为科伦博泰第二大股东。
创新与伦理均受到挑战
从“输液大王”到“三发驱动”,刘革新为科伦药业敲定了“科学求真,伦理求善”的路线图,并借助密集的资本运作来推进。但是,目前来看,三发驱动中“两发”临考。
从2013年开始,刘革新推动科伦药业大踏步“科学创新”,围绕全球和中国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疾病新靶点和新技术进展,启动了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几百项药物的研究。
为此,刘革新相继在全球制药工业界引进百余位仿制与创新药物研究领域具有丰富国际研究经验的实干型领军人才,如以百万年薪从齐鲁制药挖来“药研一哥”王晶翼。
科伦药业也投入了大量资金。2013年至2023年上半年,公司累计投入的研发创新资金达114亿元。
不过,从目前披露的情况看,转型创新驱动以来,科伦系尚无一款创新药上市。去年3月,王晶翼宣告从科伦药业辞职。
备受关注的是,科伦博泰遭遇默沙东“退货”。10月23日,科伦药业公告,科伦博泰收到默沙东正式书面通知,决定终止两项临床前抗体偶联物(ADC)的合作。
此前的10月19日,默沙东与日本第一三共合作,以最高可达220亿美元的总金额获得第一三共3个ADC产品的全球(除日本)权益。
科伦药业曾与默沙东签订三项许可及合作协议,涉及开发用于癌症治疗的九项ADC资产,前期及里程碑付款合共高达118亿美元(约818亿元人民币)。
通过股权深度捆绑默沙东,仍然遭遇默沙东“退货”,是否意味着科伦博泰提供的产品、技术未达到预期?
科伦药业声称,被“退货”的项目均非科伦博泰核心产品或主要产品。
科伦博泰仍然处于亏损状态。2021年至2023年上半年,其分别亏损8.90亿元、6.16亿元、0.31亿元。
刘革新倡导的“伦理求善”理念也受到质疑。
根据招股书,川宁生物称其凭借多项业内领先的技术,在污染处理方面拥有绝对优势。然而,过去几年,川宁生物先后4次被环保部门处罚,涉及废气、废水超标排放以及非法侵占林地,累计被款超235万元。其中,2021年3月,川宁生物因擅自改变林地用途、非法侵占林地被罚款95.4万元。
目前,刘革新同时担任科伦药业、川宁生物、科伦博泰董事长。
科学求真,伦理求善,刘革新的路还很长。
来源:长江商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