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回购又是增持,这家药企高管轮番“救市”,为啥效果甚微?
1月19日,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科伦药业”)连发两份“救市”计划。
首先,其控股股东刘革新建议公司斥资5000万元至1亿元回购部分股份;其次,公司董事、总经理刘思川计划增持股份,增持金额为600万元至1200万元。
不过,这两份“救市”计划却对公司股价没起到太多提振作用。截至1月19日收盘,科伦药业报收于18.18元/股,涨幅0.72%。
高管频繁小规模增持
对于回购以及增持原因,双方均表示,“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及对公司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同时,刘革新还指出,公司股价持续低迷,回购是为了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自去年年底起,该公司已有多名高管轮番发布了“救市”计划。
12月22日,公司监事会主席万鹏、副总经理谭鸿波、吴中华均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分别增持1万股、2万股、2万股;12月23日,董秘冯昊、财务总监赖德贵分别增持2万股、3.1万股;12月25日,副总经理葛均友增持2万股;12月28日,副总经理万阳浴增持1万股;今年1月11日,首席科学家王晶翼增持10万股。
从科伦药业的股价表现来看,投资者对这些高管的轮番增持并不买账。股价走势显示,该股于去年11月份开始持续下滑,截至1月19日收盘,股价已累计跌去24.41%。

甚至还有投资者在公开平台表示,“公司是为了托住股价从而可以质押更多的股票”。

对此,《国际金融报》记者向科伦药业发去采访提纲求证。截至记者发稿时,未能收到相关回复。
截至2020年12月23日,科伦药业控股股东刘革新的持股数量为3.79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6.35%。其中,共1.88亿股已质押,占其所持股份的比例达49.67%。
业绩增长陷瓶颈
资料显示,科伦药业为国内注射剂和大输液龙头企业,于2010年登陆资本市场。上市以来,其业绩表现一直不错。但2020年度,该公司却出现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双双下滑。
截至2020年9月末,其实现营业收入116.63亿元,同比下滑9.99%;实现归母净利润5.01亿元,同比下滑45.15%。对此,科伦药业解释称,公司业务受疫情影响较大。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科伦药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