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泰禾集团亦成功跨过千亿门槛,年内销售增幅达到147.55%。但这也是泰禾集团最后的辉煌。
漫漫长路
5年内通过高周转快速扩张,成功跻身千亿房企。“不懂金融就做不好房地产。”出身银行的黄其森自然极其擅长通过杠杆翘起公司规模。
据了解,在2013年初步加快拿地步伐时,泰禾就开始利用信托、基金等非标融资渠道。
当时,泰禾在每次拿地之后,就会立刻为所拿地块进行担保贷款。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6月末,泰禾集团的对外担保总额已达到133.53亿元,占其最近一期净资产的460.33%。
但这种模式极度依赖中国楼市向上的态势,一旦国内市场出现颓势,销售节奏放缓,问题就将浮现。因此,当2018年起,中国房地产市场逐步进入下行周期,一二线城市调控严密、银根信贷收紧,泰禾也随即成为最早一批陷入流动性危机的房企。
另一方面,对于主打高端或改善型产品的泰禾来说,在这几年调控政策愈发收紧的市场环境中,过去的产品特色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累赘,导致泰禾的回款周期相较同行而言更长,回款率长期徘徊在50%左右水平。
黄其森由此开启自救之路。
泰禾集团开始打出降价促销策略。“回款是刚性指标,所有的考核都以回款为中心。”黄其森在2018年3月份举办的北京经营例会上,强调了回笼资金的重要性。
2019年6月和媒体见面时,黄其森也反复强调,泰禾2019年更看重回款,目标是1000亿元,且将其与奖金挂钩。期间,泰禾相应推出了“逐冰燎原”逆市抢收、“泰禾壹号抢收计划”等保回款行动。
另一方面,泰禾决定出售项目回笼资金。包括从2018年3月至9月,泰禾就相继以120亿元,分别出售位于杭州、广州、佛山、福州、苏州、漳州、长沙等一二线城市的项目予五矿信托、天伦地产以及世茂集团等。
2019年6月,泰禾集团在北京中国院子召开媒体见面会。黄其森出面回应公司经营困境,并提出,泰禾没有外界想象中那么差,债务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据悉,两年内该公司偿还了千亿规模的各种债务。
到同年年底,数据显示,泰禾的净负债率仍高达248.31%,期末有息负债录得970亿元,但同比均录得下降。土储方面,期末土地储备面积1303.9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270.14万平方米,剩余可开发建筑面积1011.5万平方米。
但债务压顶之下,没有新增土储,存量项目开发缓慢,泰禾的持续经营可能性成为一个谜团。
2020年7月初,据上海清算所披露,泰禾集团出现首次债券违约,未能完成“17泰禾MTN001”本息的按时兑付,涉及金额达16.125亿元。泰禾集团流动性危机彻底爆发,但已是意料之中。
2021年,黄其森提出“二次创业”概念,并于同年7月在公司内刊《泰客会》上,发表题为《泰禾的形势与任务》的署名文章,称泰禾“开始进入上山路”,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前景。
其宣布泰禾集团将成为“小而美”“小而精”的企业,区域布局将收缩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福州和厦门等十个城市内,产品定位“高端精品”,业务规模保持在300亿到500亿元水平。
只是过去酿成的问题积重难返,黄其森埋头拯救自己一手创办的企业,但无论是卖项目、股权融资、降价促销、内部反腐、告别高杠杆、退出海南、环京等多个市场,还是试图引入万科作为战投,均未成功将泰禾拉回上升轨道。
2022年年报数据显示,泰禾集团期内实现营收88.03亿元,同比增长79.24%。净亏损达55.70亿元,同比下降37.4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53.74亿元,同比下降33.90%。
此外,截至2023年4月28日,泰禾集团已到期未归还借款本金仍高达582.03亿元,对外担保中实质性逾期债务对应的担保余额为54.16亿元。
2023年年初,黄其森在一次调研活动中称,泰禾已经从最艰难的时刻走出来了。但根据泰禾集团最新发出的业绩预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泰禾将录得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17.17亿元-23.24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亏损16.89亿元-22.85亿元。
泰禾的救赎长路依旧漫漫。事实上,泰禾集团本身尚拥有位于北京、厦门、深圳、广州、福州、南京等一二线核心城市的存量土储与项目,同时还存在购物中心、LOFT、底商、写字楼、车库车位、地下商业、室外步行街等多种业态,持有上百亿的存量商业项目。
只是,其中部分项目或在建工程所牵涉债权债务极复杂,导致后续处理困难重重。
黄其森的泰禾集团需要时间,但时间却不等人。
来源:观点网 刘子栋
共2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