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在同城领域布局的达达,收购来的德邦,分别为京东的数智供应链体系补全了同城即时配送和大件物流的版图。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七大公司之外,京东旗下的金融板块业务,京东科技,也多次传来上市消息。
京东科技先后经历了“京东金融”“京东数科”这两个名字,2020年9月闯关上交所科创板,但六个月后又撤回了IPO申请。
2021年1月,京东集团将云与AI业务与京东数科整合后,成立京东科技,并在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全球独角兽排行榜”榜单中以2000亿元的估值排名中国企业第4名。
行业内不乏“京东科技将是刘强东第五家上市公司”的传言,现在看来,京东科技可能要排在第八位了。
与此同时,专注仓储物流的京东产发、专注工业供应链服务的京东工业,这两大业务被刘强东提到更靠前的位置,也意味着京东将持续专注于构建数智供应链核心能力。
这样看来,京东的扩张版图和聚焦于“即时配送核心能力”的美团,越发相似。越发聚焦的京东,也和“新兴实体经济企业”的定位更加契合。
或许是受消息影响,京东美股和港股相继迎来大涨,截至目前,京东美股涨了7.82%,港股涨了5.39%。
至此,电商互联网行业中的两大巨头相继实现了业务拆分,同样给出了将独立上市的预言。

让人意外的是,这两项重大变革,居然在三天时间里相继提出,此情此景,我们不得不感叹,又见证历史了。
而在两大巨头相继拆分业务的当下,即使是圈外人,也能感受到一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
一切为了效率
阿里和京东为什么这么做?之后会发展到哪一步?对其他公司有没有借鉴意义?会不会有更多的巨头走上这条路?
这些问题,是事件背后更值得深思的地方。
在关于阿里巴巴史上最大变革的分析文章中,我们认为决策的核心是“效率”,张勇的核心思路是“敏捷组织”,希望通过组织架构的变动,让集团在频繁变动的市场格局下,重新回归高效率作战的状态。
同样的表述,在京东也可以看到。
除了拆分之后,可以重新评估京东集团,提高业务公司价值之外,还有两大原因:
第一,分拆后的子公司可以独立进入股票和债务资本市场,提高获取银行信贷融资能力,而不是更多依靠集团输血注资。
第二,拆分后,可以将管理层的责任直接与其经营表现直接关联,完善决策程序、加快对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及提高营运效率。
两大巨头的目的,都是为了效率,变革的矛头,直指“大公司病”。
实际上,这样的低效症状在企业快速扩张中非常容易出现,比如战略目标模糊、业务策略缺失、组织阵型僵化,具体的表现就是官僚文化、会议文化、加班文化,带来的结果,就是内耗、低效,甚至负增长。
而一旦公司出现大公司病就意味着公司将失去创业期对市场风向的敏锐嗅觉,整体作战能力,变得冗杂羸弱。
在电商十年历程中,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就连堪称互联网新贵的抖音集团也没法逃离。甚至在部分高速成长起来的直播电商公司中,也出现了“大公司病”的征兆。

从这一点来看,此次阿里京东的业务拆分和结构扁平化变革,很可能会在高速成长、业务多元化的大型互联网巨头中再次上演。
我们可以预见的是改革拆分后的巨头,将从大变小,从一变多,在这个过程中,原本的大公司病将被高效甩掉,各业务集团将在独立面对市场竞争的背景下,重回创业模式。
综上所述,此次京东拆分业务、寻求独立上市,一方面,给刘强东新增两家上市公司,另一方面,将和阿里组织变革相互照应,引发更多巨头对大公司组织结构的重新思考。
一切商业竞争的核心都是组织竞争,对于陷入组织低效泥泞的公司来说,这将是两个绝佳案例。
至于独立上市后的子公司发展状况如何,京东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不如就交给市场来决定。
来源:电商头条 老电
共2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