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股份等花费约50亿元收购海外资产,如今成了沉重负担。
一年之计在于春,没有开好头的三元股份(600429.SH)剩余三个季度都在为2020年一季度的亏损“买单”。不过,在业绩下降90%左右的公告中,三元股份并没有提及有商誉和无形资产减值的影响。
2017年,三元股份等出资约50亿元收购海外资产,为此公司不但定增融资还背负了巨额债务。收购后三元股份每年获得的净利润远不到1亿元,公司为此增加了数十亿元的商标等无形资产和十数亿元的商誉,每年还要支付远超亿元的利息,三元股份的商誉和无形资产是否潜藏风险呢?
商誉无碍?
1月31日,三元股份发布业绩预降公告,公司预计2020年归母净利润为1033万元到2025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85%到92%。
三元股份表示,疫情造成的开局不利是公司业绩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公司2020年一季度经营业绩出现较大亏损。财报显示,2020年一季度三元股份亏损1.19亿元。自2020年二季度开始,三元股份经营业绩稳步回升,二、三、四的每个季度均实现盈利且归母净利润逐季度递增,但由于一季度挖坑太大,2020年全年同比仍大幅下滑。
业绩预降公告中,三元股份并没有提到商誉或者无形资产的影响,似乎收购的资产经营业绩仍在预期中。
三年半以前的2017年7月,三元股份发布公告,公司与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复星高科”)、上海复星健康产业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复星健控”)共同收购Brassica TopCo和PPN Management的100%股权,从而间接收购Brassica Holdings的99.93%股权,剩余0.07%股权也将根据转让协议从其他股东处一并收购。
Brassica Holdings全资持有法国St Hubert,后者是一家成立于1904年、拥有百年历史的食品供应商,主要产品为健康黄油涂抹酱系列及植物酸奶、饮料、甜品、水果混合产品等。
为了此次收购,三元股份设立复杂的交易架构,公司在香港设立特殊目的公司(“SPV”),与复星高科、复星健控共同认购其关联方在卢森堡设立的SPV公司(下称“SPV(卢森堡)”)发行的股份,三元股份持有SPV(卢森堡)49%股份,复星高科、复星健控分别持有45%和6%股份。
SPV(卢森堡)将联合St Hubert管理层共同出资至复星国际已设立的法国子公司 HCo France,共计持有合营公司100%股权,其中St Hubert管理层持有约0.9%左右。此次收购达到6.25亿欧元,折合约50亿元人民币。2016年年末,三元股份的总资产也不过76亿元,无疑这将是公司的一次重大收购。
海外大并购使三元股份背上了巨额的商誉和无形资产压力。2017年年末,三元股份的商誉还不到2000万元,2018年年末一跃增至16.82亿元,无形资产从4.58亿元激增至42.35亿元,增速逾8倍,主要是商标增加了38.02亿元。
商誉、商标等资产的大幅增长显然是海外并购的结果,三元股份高价钱收购给公司带来了多少盈利呢?早前的收购公告显示,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的12个月里,Brassica Holdings实现收入1.26亿欧元,净利润1520万欧元,分别约合9.94亿元、1.2亿元(收购日汇率)。
四个季度超过12%的净利率、年盈利超过1亿元,收购市盈率约为41倍,虽不便宜但后续如果能够保持稳定的盈利增长,不菲的收购价格也算能够接受,但结果并非如此。纳入三元股份合并范围后,海外收购的业务盈利变了脸。三元股份收购资产是由香港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香港三元”)负责的。2018年,香港三元实现营收8.93亿元、净利润3099万元,2019年分别为8.5亿元、4638万元,2020年上半年分别为4.45亿元、3727万元。
三元股份并没有直接披露St Hubert的营收和盈利情况,但香港三元是为此次海外收购而设立,公司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都没有实现过亿的净利润,St Hubert的经营情况可想而知。
三元股份等之所以愿意出高价收购这家海外百年老店,为此不惜给予商誉和商标等无形资产溢价,自然是希望获得更好的回报。
从香港三元的结果看,无论是收入还是盈利,海外资产都没有表现出优秀的盈利能力。
而且,如果不是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影响,高溢价收购的海外资产能否盈利也许都要打上问号。
递延所得税负债陡增
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企业做多或者隐藏利润都有某种动机。企业增肥利润手段繁多,其中增加递延所得税负债等方法更为隐秘。
收购海外资产以前,2017年年末,三元股份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只有2000万元出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2018-2019年年末分别为10.39亿元、10.43亿元,2020年三季度末为10.64亿元,主要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三元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