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21年只剩下不到10个工作日,在纷纷促销抓回款之际,各大房企对明年工作亦开始了部署和讨论。
12月19日,市场传言,踩中“三道红线”的绿地控股在投资人会议上进一步透露,春节后将引入有金融背景央企战略投资者,融资规模为60亿元;同时,推动旗下金融、贸易港业务分拆上市,于“三道红线”上力求一年降一档,先降现金短债比,再降净负债率,最后降有息负债。
据观点地产新媒体多方求证,上述消息确有其事。其中,关于引入战投的消息最早见于彭博社11月19日报道,彼时称绿地控股股权转让有望在春节后完成、拟引入的战投可能包括有金融背景的央企,但具体的融资规模并未对外披露。
若央企战投果真携60亿元在春节后到位,这无疑对绿地控股的“一年降一档”计划起到一定助力。毕竟,无论是市场投资人,还是地产从业者亦或是媒体,大家都在关心绿地控股的下一步将会怎么走,国资国企改革又将如何落实。
力求一年降一档
“三道红线”的横空出世,无疑是房企在今年下半年所经受的最高级别考验。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地产行业重资产、高负债是常态,降负债存在其必要性,可以帮助企业及时梳理现金流、控制风险与管理预期。但房企以拿地开发为主业,当债务融资规模受限、只能投入自有资金时,其拿地开发的速度也会随之受到影响,扩张速度也必将放缓。
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绿地控股仍踩中所有红线,属于“红橙黄绿”四档中的警示最高级别:其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82.38%,超过70%的标准;净负债率为183.45%,远超过100%的标准;现金短债比为0.78,低于1倍的标准;有息负债约3354.17亿元,含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730.38亿元。
对此,有消息报道,绿地控股在投资人会议上表示,公司对到期债务已准备两套以上方案,确保如期还款,并明确提出了“降档”时间节点,力求一年降一档——
到2021年6月30日,公司现金短债比降至绿档;
到2022年6月30日,净负债率降至绿档;
到2023年6月30日,完成有息负债降至2800亿元以下。
至于如何“降档”?绿地控股表示,一是优化有息负债结构,如压缩短期借款占比、增加中长期借款占比;二是抓回款,强调“现金为王”,加快去化商业、办公、酒店等存量大宗资产,同时按照国家政策收缩海外房地产项目。
说干就干。在2020年11月,绿地控股接连甩出一系列动作:于11月3日,180亿元公司债状态变更为“已受理”;于11月5日,交付韩国济州岛梦想大厦,回笼资金41亿元;于11月中旬,梳理出上海和江苏两地231亿元商办物业,集中向客户推介。进入12月后,再宣布以自有资金按期兑付到期债券“15绿地01、15绿地02”,共计89亿元。
在上述投资人会议上,绿地控股表示,未来一年到期债务包括12月、1月到期的170亿公司债券合计约1000亿元。其中,12月到期债券仍将以自有资金偿还,目前资金已储备好;2021年1月到期的债券约81亿元,计划根据公开市场情况发一部分新债,剩余部分以自有资金偿还。
至于回款方面,据观点指数研究院统计,就2020年前11月,绿地控股累计全口径销售金额为2763.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015.5亿元下滑了8.35%。按照其三季度91%的回款率计算,绿地控股前11月可回款金额达2515亿元,住宅仍是回款的重点工作;而12月份的销售叠加元旦假期因素,最佳的销售节点还未到来。
另据观点地产新媒体此前报道,绿地控股曾预期2020全年非房地产业务营业收入占比将进一步上升至60%,非房地产业务利润总额占比将超过45%。
这意味着两大主业中的基建、协同产业中的消费及金融等将占据绿地控股更多关注。毕竟,自2017年以来,绿地控股房地产业务的营业收入占比持续下降,2020年三季度已降至43%;而金融产业则是2020年上半年增长幅度最大的板块之一,前三季度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升至10%,重要性不言而喻。
公开资料显示,于2020年12月,绿地控股旗下绿地金融组成的财团拿下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颁发的数字批发银行牌照(DWB),拟成立暂命名为绿联银行(GLL Bank)的数字银行,计划为中小型企业和其他非零售部门提供服务,预计注册资本不低于1亿美元。该数字银行由绿地金融持股75%,绿地控股便间接获得了绝对控股权和按比例分配的大多数利润分配。另有消息指,绿地金融的分拆上市计划在3年内完成。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绿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