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演艺难担营收重任
在营收、净利双双“走下坡路”时,三湘印象也有“异军突起”的业务板块。2020年上半年,文化演艺贡献营业收入1.29亿元,同比增长347.73%。
自2015年,三湘印象收购观印象转型地产+文化以来,文化演艺贡献营业收入一直较少且不太稳定。三湘印象的文化演艺板块在2016、2017、2018、2019年分别贡献营业收入1.93亿元、3.49亿元、0.76亿元、0.73亿元;分别占总营收的2.88%、14.11%、4.65%、3.69%。
2020年上半年,三湘印象的文化演艺板块不光在总营收中的占比首次增至26.16%;文化演艺毛利率也从44.63%增至64%。
但实际上,三湘印象的文化演艺业绩之所以能够突飞猛进在于,2020年上半年观印象确认制作收入1.2亿元,较上期增加。此前三湘印象发布的《关于公司2019年年度报告的事后审核问询函回复》公告中对这一收入描述更加详细,由于《印象太极》在2019年更换剧场选址,导致项目进度调整,《印象太极》按实际进度于2020年1季度确认1.27亿元收入。
财报指出,三湘印象的文化板块主要以观印象为业务平台。观印象目前的盈利模式为“演出创作”+“知识产权许可”+“艺术团运营管理”+“股东权益分红”模式,主要收入来源于演出艺术创作、演出票务分成、内容维护、运营管理费以及股东权益分红等。
2017年、2018年年报更是直接指出,“文化演艺收入主要来源于文化演艺制作收入”,而在2020年上半年,制作收入也贡献了文化演艺营收的93%。
虽然观印象的旅游文化演艺产品拥有“印象”、“又见”、“最忆”、“归来”四大演出品牌系列,经典代表作包括《印象刘三姐》、《又见平遥》、《又见敦煌》等,但根据财报数据,不难推断,观印象的演出票务分成暂时还“未成气候”。
此外,观印象的大多数作品选址于国家5A级核心景区。受此影响,观印象的演出票务也成了2020年疫情影响的“重灾区”。半年报指出,公司旗下各公演项目通过线上直播、观光体验、预售年票、抖音带货、套票赠票等多种途径,寻求自救,止损扭亏。目前,公司旗下近九成演艺项目已恢复演出。
一笔制作收入的到账,让三湘印象的文化演艺在2020年上半年有了短暂起色。但不可否认的是,截至目前,三湘印象的文化演艺生意仍是投入远远大于回报。
2015年,三湘印象以19亿元的收购对价拿下观印象100%股权,2016年~2018年期间,观印象分别实现净利润1.25亿元、1.3亿元、2761.17万元,远低于此前的“对赌”业绩。2018年三湘印象还计提观印象商誉减值11.54亿元。观印象何时能从“赔本生意”变成“赚钱生意”,仍然需要时间考验。
转型多年,三湘印象的文化演艺仍然难以担起贡献营收的重任,但原本赖以生存的“老本行”房地产却开始接连走“下坡路”。
2017年,三湘印象的房地产销售开始断崖式下跌,贡献营收从2016年的64亿元减至2017年的19.46亿元,同比下滑69.59%。2018年,房地产销售再次“缩水”,贡献营收14.07亿元,同比下滑27.7%。2019年房地产销售营业收入小幅增长至17.84亿元。
三湘印象似乎也在有意弱化自己的房地产业务。2014年以后,除去旗下子公司2017年拿下杭州一宗地块外,5年半以来再无任何拿地动作。
根据2020年半年报,三湘印象的土地储备仅剩下最后一块土地,地块位于河北燕郊,已于2020年5月21日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占地面积26.2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3.52万平方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土储耗尽后,三湘印象又将如何扛起营收重任?
来源:财经网 熊颖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三湘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