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以恒瑞医药现有资金能力,仍无力参与到上述“巨人的游戏”中去。不过鉴于自有资金充裕,该公司做出的决策非常具有A股公司特色:理财。
其在今年2月中旬发布公告表示,将使用自有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额度由75亿元调整至90亿元。而这已是恒瑞医药近一年内第二次上调购买理财产品的额度。2018年4月,其将额度由60亿元调整至75亿元。
大量资金趴在账上,在不影响公司日常业务发展前提下,购买理财产品以提高闲置自有资金收益的做法倒亦无可厚非。但应当注意,过去十年恒瑞医药的营收增速长期保持在30%以下,部分年份甚至不足20%,这一表现在全行业中其实并不出彩。
比如,恒瑞医药2017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72%,与行业平均基本持平;2018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3.77%,甚至还略低于申万医药一级行业的平均水平。有分析人士称,债务水平过低,资金规模较大,业绩增速却与行业均值相当,恒瑞医药在经营策略上明显偏于保守。
另一方面,标点财经研究员注意到,自2016年以来,恒瑞医药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持续减少,2016年—2018年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分别为-2.21亿元、-6.51亿元、-3.96亿元。
具体来看,实际上恒瑞医药投资活动现金流在过去多年呈持续净流出状态,尤其是2016年以来净流出额大幅扩大。2016年—2018年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26.50亿元、-33.76亿元和-28.56亿元。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则从2017年的2.2亿元减少至2018年的-3.68亿元。对此,恒瑞医药在2018年年报中解释,主要是由于利润分配支付的现金增加及收取的股权激励款项较同期减少。
而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保持着净流入状态,其中2018年为27.74亿元,同比增长8.9%。不过在经营活动上,近两年恒瑞医药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增速不及营业收入增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2017年、2018年分别同比增长6.94%、22.26%,与同期营业收入增速相比分别低了17.78个百分点和3.63个百分点。这导致了销售商品及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营业收入的比值下降:由2016年的118.29%降至2017年的101.43%,2018年更进一步降至98.50%。换言之,该公司经营过程中回笼资金的速度有所放缓。
部分重要股东抛售
自2000年上市以来,恒瑞医药的股价大多数时间呈向上趋势,很少经历大风浪。尽管2018年下半年回调超过30%,但截至3月13日,其股价累计涨幅依然超过91倍。
公司估值当然水涨船高。Wind资讯提供的数据显示,恒瑞医药静态市盈率最高出现在2007年12月下旬,一度接近120倍;2018年6月股价回调前最高市盈率超过94倍;3月13日市盈率为63.35倍,处于其历史市盈率前17%的高位。从市净率来看,恒瑞医药当前估值亦处于较高位置。截至3月13日其市净率为13.06倍,在其历史市净率中处于前16.27%的高位。
恒瑞医药的股价在2018年6月达到历史高位后开始下探,至2019年初止跌回升。然而应当注意的是,在2018年下半年,其部分重要股东及高管开始陆续减持手中股票。
从该公司的季报及年报中可以看到,公司第二大股东西藏达远投资有限公司连续两个季度进行了减持,持股比例由2018年二季度末的15.76%降至2018年末的15.45%。香港投资者的动作亦相当一致,公司第三大股东、代理香港投资者持有A股上市公司股票的法人机构——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由2018年二季度末的14.92%降至三季度末的13.03%,到2018年末则进一步减少至11.52%。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证金公司。作为该公司原第八大股东(最新年报为第九大股东),其在2018年三季度亦进行了抛售。实际上,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证金公司已多次减持恒瑞医药的股票,持股比例由2017年二季度末的2.9%降至最新的1.5%。
在高管方面,Wind数据显示,2018年下半年恒瑞医药有6名高管共减持22笔,减持数量共计77.59万股。
来源:投资时报 黄凤清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恒瑞医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