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市收地逻辑
在调控从严、企业银根收紧的现状下,土地市场降温明显,地块流拍、延期拍卖、底价成交的现象数见不鲜。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国300城市共流拍449宗住宅用地,约是2017年全年流拍地块总规划建筑面积的1.8倍,流拍面积占总推出面积的比重在三季度达到峰值。
“入冬”似乎成了行业的共识,但观点地产新媒体注意到,在不少企业收缩的时候,融创开始了逆市收地步伐。
收并购一直是融创的主要获储方式,近年来并购拿地的比例也在持续上升。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融创并购比例由2014年14%提升至2017年87%。截至2017年末,并购获取的土地在存量土储中占比达75%,公开市场获取仅占25%。
有市场分析人士告诉观点地产新媒体,融创采用收并购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开竞争,从而低成本获取资源,推动拿地成本不断下移。
数据显示,融创的拿地成本/销售均价由2014年45%下降至2017年的23%(收购万达项目大幅降低公司拿地成本),而同期5家A股龙头(万科、保利、金地、招商蛇口、新城)则由32%提升至42%。
类似此次与小商品城的合作开发,也是融创常用的拿地方式之一。上述分析人士称,合作是并购的延伸和升级。
他进一步解释,许多中小开发商拥有土地资源,但缺乏龙头房企的操盘能力、融资渠道以及品牌溢价等资源。
融创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不仅扩充了土储,同时可以在市场上积攒口碑,因此合作开发也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事实上,融创逆市扩张不是第一次,以2014年作为参照,那时,市场普遍认为房地产行业将由增量的黄金时代进入存量的白银时代。
因此,很多房企开始采用相对保守的策略,放缓拿地节奏,留存账面现金,并稳步降低杠杆。
融创却在市场冷淡期采用了较为激进的策略,扩大杠杆,将大量资金集中投入到一二线核心城市拿地,大量扩充土储并借此布局全国。
据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2015、2016、2017年融创拿地面积分别为1015万平米、4773万平米、6764万平米,分别同比增长191%、370%和42%,年平均拿地4184万平米,高于同期A股房企的拿地水平。
其中,万科年平均拿地3493万平米、保利地产2357万平米、新城1809万平米、金地集团712万平米和招商蛇口689万平米。
如今,逆市拿地的历史似乎正在被重演。据了解,10月以来,要“审慎拿地”的融创已在郑州、青岛、南宁、宁波等地均有落子。
“逆市拿地是大企业必须操作的策略,现在很多地底价就可以拿下来,对于很多开发商来说是不错的机会。”宋丁解释说,大企业由于项目多、资金链长,回旋余地会比小企业大很多,因此不用在市场很热的时候抢“地王”。
一切好像都可以得到印证,在公认的市场冷静期,碧桂园、万科、保利等企业都丝毫没有停下扩储的步伐。万科在高喊“活下去”的同时,也在不断拿地。
但宋丁同时指出,企业需要有足够的资金和定力坚持到下一个房地产周期,市场调整期的抄底逻辑一定是对的,只有把握机会拿下低成本、性价比高的地块,未来才会有好的投资回报和收益。
炒股原则“低买高卖”同样适用于房企土地投资,但如何把握住“低买”的时机并不容易。
“现在就是投资、拿地、收并购的机会,这种机会会一直持续到明年上半年。”张宏伟对此称,现在地块都以底价或低溢价成交,土地价格在逐步回落,趋向合理。
查询融创中期报告,上半年新增土地储备约2920万平米,其中权益面积约1545万平方米,平均土地成本3620元/平米。
截至2018年8月30日,融创及联属公司土地储备总面积约为1.6亿平米,权益土地储备面积约为1.12亿平米,另考虑旧改等协议状态的土地,融创及联属公司土地储备总面积约为2.31亿平方米。
(来源:观点地产网 陈玲)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