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暖自知
宗庆后将娃哈哈上市的初衷归结为为了企业的快速发展。进入2018年,娃哈哈就31岁了。所谓三十而立,可很多时候,想要“立”,首先就得“破”。除了改变“上市态度”积极为上市做准备,这个春天,娃哈哈还完成了一轮人事调整。
据前述知情人士称:“市场部和销售公司老总都有变化,而此次变动是离开者在为去年的业绩埋单。”但实际上,“熟悉娃哈哈的人都知道,不论娃哈哈的销售老总换谁上场,都不太可能提振娃哈哈的销售业绩,老板才是真正的销售总监。重点是,娃哈哈目前的困境,不是涨价、换人就能解决的。”
近几年,娃哈哈帝国一直都在遭遇质疑。而质疑,不仅仅来自业绩,还有其多元化、二代接班,甚至动辄就被翻出的谣言风波。
在前述娃哈哈的前员工看来,业绩下滑虽是事实,但并不能因此否认娃哈哈仍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食品饮料企业,且利润高、规模大。产品横跨饮料与乳品两大板块,需要同时应对康统、可口可乐、农夫、伊利、蒙牛等企业的竞争。“不夸张地说,娃哈哈一年减少的销售额,是一到两个农夫山泉,近十个汇源……”
再来,在行业整体下滑的大背景下,娃哈哈的竞争压力更加巨大,能取得如此业绩已属不易。若换了其他企业,甚至存在整体崩盘的危险。虽然娃哈哈的多元化一直备受争议,但不得不承认,不论是白酒、奶粉还是商业,娃哈哈都及时刹车予以止损,相对而言,公司发展还算稳健。
对饱受争议的娃哈哈的“推新失策”,他也有另一番解读。
营养快线是近年来娃哈哈最大的业绩“功臣”,可继营养快线之后,娃哈哈在十余年内没能做成一个能让娃哈哈“翻身”的新品。这是事实,但放眼整个饮料市场,在这段时间里,鲜有哪个企业做成了一个“营养快线”。不论是可口可乐还是农夫山泉、统一……它们都推出了不少新品,可都没能做大。
与此同时,被行业津津乐道的大单品,红牛、加多宝、六个核桃,无一不是经历了多年的市场培育,也无一不处在风口浪尖上。“比之更重要的是,原来那些娃哈哈的长板,正在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短板。”前述知情人士称。
在他看来,娃哈哈渠道联销体的威力在于新品价差不透明,高毛利驱动渠道积极性,获得高增长。但这几年,渠道分化严重,超市、便利、特通等渠道靠新品高毛利无法驱动,电商对线下的冲击更无须多言。可联销体环环相扣,一旦新品滞销,这个就驱动就失灵了,反而会加重滞销,导致恶性循环。
另外,近几年,徒有品牌知名度的大品牌,已经不能为产品的动销带来推动,对消费者而言,产品不仅要安全、价格合理,还要享有一定的品牌美誉度、认知度甚至品牌场景联想等,而这些,正是娃哈哈缺少的。
多年来,其对品牌经营略显粗放,短期内已经无法解决。再来,娃哈哈对“谣言”危机没能及时、妥善处理,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娃哈哈的销售。
“不能否认的是,娃哈哈的现金流一直很好,确实没有负债。利润率、现金流,一直都是老板的底线,铁打不动。换言之,即使娃哈哈的业绩连年下滑,也不会赔钱,只是赚的比原来少罢了。”
尤为关键的是,“我们还要看到,宗庆后今年就73岁了。而娃哈哈这个食品帝国,还在这样一位大伯甚至爷爷级的老人掌控中前行。”前述从业者称。
有关“调价通知”、人事变动、股权清退、2017年业绩以及2018年娃哈哈的发展战略等问题,截至发稿,娃哈哈官方都没给出相应的回复。但在此前的电话沟通中,对方并没有否认人事变动和股权清退等事宜。
对娃哈哈而言,2018年,一切皆有可能。
来源:新金融观察 记者 淮纯菊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搜索更多: 娃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