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和联想,都过了而立之年。
2017年,华为2全年销售收入预计约6000亿元;2017财年,联想全年营收2767亿元。而利润的差距,更是在10倍之上。
回到两者创业的原点,最初几年,联想的营收,甚至一度达到华为的17倍,其风头远远盖过了华为。
三十多年间,任正非和柳传志、联想和华为如何上下轮转,重换位次的。
起步:联想=17个华为
1984年,改革开放还处于起步阶段,有些人一直在左右观望,四处打探,有些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那些天生“不安分”的人出手了。
当时一位刚入不惑之年的中年人,带领着其他10位技术人员,怀揣着20万元的人民币,在北京创办了一家公司。这位中年人是柳传志,他创办的公司就是后来的联想。
3年后,在深圳,和柳传志同龄的任正非,也在深圳注册了一家公司,成为一家生产用户交换机的香港公司的销售代理。
到今天,华为发展的势头一如既往的迅猛,而联想的发展却露出“朽朽老态”。
根据数据显示,在2016年联想销售收入为2969亿元,华为销售收入为5216亿元,将近联想的2倍。而当年的净利润,联想为37亿元,华为为271亿,足足是联想的的10倍之多。
而在1992年的时候,联想的营业收入是17.67亿元,风光一时无两。而华为当时仅有1亿元的销售额,还在苦心在谋划着如何活下去。
现在华为则一骑绝尘,把联想甩在了身后。
转折:技、贸之争
在两家公司刚成立的时候,面临的问题都是生存。
“当时实在是不知道要干什么好了,所以能干什么就先干着,哪怕挣点儿钱发工资也好。”柳传志后来回忆公司刚成立时的茫然说到。柳传志的迷茫,直到后来将计算所倪光南教授主导开发的“汉字系统”做成产品“联想汉卡”,柳传志等人才找到一个稳定的盈利点,最后逐渐发展成联想集团。
华为一开始也是靠倒卖交换机得以生存,在供货商断货的情况下,华为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于是孤注一掷,研发自己的交换机。
1991年12月份,华为一度濒临破产边缘,在自主研发的交换机设备测试成功后,华为才算慢慢的站稳脚跟,逐渐发展起来。
而在后来摆脱生存的困境后,两家公司开始考虑的是怎么生存,才能发展壮大,乃至于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在谋划如何壮大公司的同时,在联想内部出现了分歧,这次分歧被后来人“倪柳之争”。
在90年代初期,联想一直注重技术研发。但是面对国外品牌的涌入,联想的技术研发投入过大而收效甚微。于是柳传志主张进行贸易营销驱动策落,走“贸工技”的道路。而倪光南院士仍坚持技术至上,走“技工贸”的道路。
其结果,柳传志彻底改组了联想,走了“贸工技”的道路。并在1994年成功在香港上市。在1995年, 联想集团集团资产已达12亿,拥有3000名员工,销售额达到67亿元。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计算机企业。而当时华为的销售额年仅15亿元,远不及联想。
但是华为,一如既往的坚持做技术研发这条路。做研发是一条修炼“内功”的道路,耗时比较长,短期收效并不理想。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技术的变现能力就会显现出来。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联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