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9月16日电 “7分钟上齐3道菜”“刚坐下不到5分钟,菜就端上来了”……近日,预制菜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并从线上争议发酵到线下热议,一些消费者也反映就餐时吃到预制菜的问题。
那么,什么才是预制菜?预制菜是否安全健康?餐馆使用预制菜是否应明示?《工人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什么才是预制菜?
酸菜鱼、烤鱼、梅菜扣肉、毛血旺、土豆牛腩、佛跳墙……原本一些制作工序非常繁琐的菜肴,在餐馆点餐不到10分钟就被端上桌。不少消费者在感慨餐馆效率提升的同时,也怀疑自己吃到的是预制菜。
那么,什么才是预制菜?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如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
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考虑到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这是国家层面首次明确预制菜范围。“在国家标准没有出来之前,《通知》给预制菜作了两个硬性规定,一是禁止添加防腐剂,二是预制菜必须全程冷链,这相当于把预制菜的门槛暂时拉高了。”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说。
尽管如此,一些消费者还是容易把餐饮企业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等当成预制菜。对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告诉记者,并非所有叫“中央厨房”的都不生产预制菜,关键在于其产品是否作为预包装商品进入市场流通。《通知》中明确不属于预制菜的,特指那些餐饮连锁企业自建自用、不对外流通的中央厨房菜肴。
有业内人士也告诉记者,一些生产预制菜的大型企业也采用中央厨房模式,但连锁餐厅普遍使用的中央厨房制作菜肴、再配送至各分店的模式,不属于《通知》中定义的预制菜。
预制菜安全健康吗?
近年来,国内预制菜产业加速发展。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预制菜相关企业超7.4万家。
那么,预制菜安全吗?朱丹蓬表示,一些大型预制菜企业设有中央厨房、中央工厂和集中采购配送中心,它们的硬件设备、制作流程有保障,对于安全性无需过度担忧。
不过,朱丹蓬也指出,由于预制菜没有国标、没有行业准入门槛,一些小企业在标准体系、质量内控体系等方面无法可循,导致行业鱼龙混杂,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2022年2月,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显示,不少消费者表示购买预制菜遇到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菜品变质腐败、食材不新鲜、预制菜内含有异物等。
朱丹蓬认为,预制菜并不可怕,但关键要有门槛,建议尽快出台预制菜相关国标,设置准入门槛,使得预制菜行业能够规范、健康发展。 共2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