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员和外卖员不负有该义务。”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孟强说,快递员或外卖员与寄件人、订餐用户之间分别构成服务合同关系。用户提供真实、准确的地址和电话信息是其核心义务。故意填错信息导致无法按约送达,属于用户方的根本违约行为。在此情况下,配送员既无法定义务,也无合同约定义务为用户的错误买单。当然,如果双方能够达成新的合意,例如用户同意额外支付费用或满足其他条件,配送员基于变更后的合同则有义务执行。
故意填错,责任几何?孟强分析,故意填错地址信息,可能面临多重法律责任。在民事责任方面,若频繁冒用地址干扰他人私人生活安宁,根据民法典,这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及个人信息权益,被侵权人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若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要求赔偿。此外,向快递公司、商家或外卖平台提供虚假信息本身也构成违约,若因此造成损失(如物品丢失、争议处理成本等),相关主体有权向填错信息的用户索赔。在行政责任层面,如果此类行为情节严重,扰乱公共秩序或干扰他人正常生活,还可能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受到相应处罚。
如何减少“张冠李戴”
那么,因未及时取走而导致错误送达的物品丢失,责任应由谁承担?
刘国照说,这需要区分“实际收件人”的身份。如果“实际收件人”就是物品的真实购买人,那么未及时取走导致丢失,损失自然由其自行承担。如果“实际收件人”是代收者(如快递驿站、超市、保安等),情况则不同:若代收是有偿服务,代收点通常需要承担赔偿责任;若是无偿代收,代收人只要证明自身没有重大过失,则无需承担责任。
受访专家指出,要有效减少用户故意填错地址、避免无辜者受扰,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在刘国照看来,平台层面应完善规则与引导,明确地址填写责任,在下单流程中增加提示,强调“填写真实有效地址是用户义务”,并注明填错地址可能导致的后果(如丢失风险自担、超时配送费等)。设置地址校验机制,对频繁填写非标准地址(如无具体门牌号的公共区域)的用户,进行弹窗提醒或限制,要求补充详细信息。此外,细化配送与代收规则,明确非本人地址的代收责任(如超市、保安处等代收点需确认收件人身份后再交付),并在平台条款中注明“非约定代收点的存放风险由用户承担”。建立信用关联,将地址填写规范与用户信用分挂钩,对多次故意填错地址导致纠纷的用户,降低其配送优先级或增加额外服务费。
商家与配送方强化沟通与交付规范。配送前确认地址,对于模糊地址(如仅写“××超市”),骑手或快递员可提前电话联系用户,确认是否为本人指定代收点及取件时间,避免盲目配送。明确代收点合作关系,与超市、便利店等建立正规代收合作,签订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如代收点需登记取件信息、超时未取及时通知用户),非合作代收点可拒绝存放。若物品在代收点超时未取(如超过48小时),配送方可联系用户提醒,仍未取件的可退回至商家或站点,产生的退回费用由用户承担。
代收点(超市、保安处等)要规范管理、明晰边界。明确代收条件,对非熟客或未提前沟通的“陌生地址快递”,可拒绝无偿代收,或要求用户提前告知并留下联系方式,避免被动承担保管责任。设置存放时限,在显眼位置标注“代存物品超时未取将退回/处理”(如24小时内),并对超时物品主动联系用户,减少积压和丢失风险。
引导用户规范行为。提升用户责任意识,通过平台宣传、订单备注等方式,告知用户“故意填错地址可能导致物品丢失、无法理赔”,引导其填写真实地址或与代收点提前约定。若用户确有代收需求,平台可推广正规代收服务(如快递柜、合作便利店代收),明确收费标准和责任,比“故意填错地址”更有保障。
“快递公司应当严格依法依规办事,因用户自身原因填错信息导致快递丢失,不能让快递员无辜担责,损失应由用户自负;还可考虑建立黑名单机制,对于多次故意填错地址电话的用户,可采取在一定期限内限制服务、增加配送费等方式进行适度惩罚措施,促使其改正错误。同时要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水准。”孟强补充说。
来源:法治日报 张守坤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