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营养不均衡,添加违规有害成分更会给消费者健康带来严重损害。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浙江一名女大学生食用通过微商购买的代餐粉和代餐饼干,半个月后出现腹胀等不适,后医院确诊为肝小静脉闭塞,最终不得不进行肝移植手术。
福建省厦门市政协副主席国桂荣多年来一直关注代餐市场发展,她发现当前不少通过社交平台营销的代餐产品出自小作坊,有的代餐食品虽标榜营养,却只是普通碳水化合物;有的代餐食品主打“0蔗糖”,却被曝光使用多种代糖;甚至有商家将违规添加的盐酸西布曲明、酚酞、利尿剂等导致腹泻、脱水的药品,包装成所谓的“先进技术”,消费者食用后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此外,网络直播带货等营销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代餐产业在过于逐利情况下产生多重问题。
“服用代餐让你节后不超‘膘’”“体重增了,让代餐粉‘接管’一日三餐”……打开电商平台售卖的各品牌代餐产品页面,大多明示或暗示其具有减肥效果,给消费者建立一种不运动、不挨饿,吃代餐就能减肥瘦身的固有印象。
“这类宣传过度放大了代餐食品的身材管理功效,涉嫌诱导消费者。”在陈音江看来,当前并无任何研究成果能表明食用某种代餐食品能达到有效减脂瘦身功效,但部分商家极力宣称其瘦身效果,甚至可以完全替代正常饮食。这种夸大宣传涉嫌违反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构成虚假广告、虚假宣传。
陈音江提醒,代餐食品首先要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确保无毒无害,不能添加违禁成分;商家也应尽到必要安全提示,要以显著方式提醒消费者,代餐食物不能长期食用等。
当前,代餐食品主要通过线上渠道售卖,陈音江指出,必须加大网络食品销售监管,将代餐食品纳入网络食品监管体系,平台要严把准入关,审核商家和产品信息,社交平台也应严格管控售卖代餐食品等行为,强化日常监测,一旦发现问题或有网友举报,应配合相关部门调查,并采取封号等必要手段。
缺乏强制标准导致野蛮生长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边是代餐食品做得风生水起,一边却是这一领域目前仍未有相关强制标准。
2020年1月1日起,由中国营养学会出台的代餐食品团体标准(T/CNSS002-2019)实施,其中明确列出代餐食品所需营养元素,并进行了定量规范。但专家表示,该标准并不具有强制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内代餐市场野蛮生长,质量良莠不齐。
“应尽快出台强制性代餐食品国家标准,从源头把好质量关。”国桂荣建议,国家标准要参照中国成人每餐摄入的营养标准进行制定,对必需营养素,如蛋白质、能量、脂肪、膳食纤维、微量元素种类和总量等有明确要求,同时应强制要求代餐食品加工企业在明确标注各营养成分、含量。
“出台代餐食品强制性国家标准,能够为企业生产经营和政府监管执法提供法律准绳。”陈音江补充指出,应进一步强化代餐食品监管,进行专项抽检,特别是通过网络渠道销售的代餐食品,要对产品质量和虚假宣传等问题双管齐下,对涉嫌虚假宣传、非法添加的不法商家要加大惩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此外,要不断加大健康知识普及力度,引导消费者理性购买代餐食品,科学瘦身。
来源:法治日报 记者 赵晨熙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