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辣鸭煲将原本的“冷卤”形态升级为带锅气的“热煲”,在延续品牌标志性口味的同时,加入了热度、香气与现场感,让传统卤味拥有了新的消费体验。

而“煲”,则是门店菜品核心载体。
它顺应广东的“吃煲”文化,降低教育成本;又借助炒菜机实现标准化出餐,在锅气与效率之间取得平衡,塑造出超越快餐的“轻正餐”体验。
“绝味 × 热煲”,意味着更高的客单价、更强的时间延展性,以及更丰富的消费场景。
能否成为绝味的第二增长引擎?
在理想模型之外,现实运营仍有摩擦。
虽然炒菜机可以快速出餐,但厨房的速度,并没有完整的传导到餐桌。
两大招牌——麻辣鸭煲与黑鸭煲——都是带骨主菜。消费者要“啃”完一份煲,需要时间。

这类“慢食”在午餐高峰期拉长了就餐节奏,限制了翻台率,也让部分白领顾客转向更“快”的选择——要么选择无须排队的吞吐更快的品牌,要么点外卖或扫码自提。
然而,一旦菜品被装进外卖盒,那份原本属于“煲”的温度、锅气与现场质感,便大打折扣。
如何在“快餐效率”与“正餐体验”之间找到平衡,如何众多砂锅菜、啫啫煲的竞争者同台竞技 ——这将是“绝味煲煲”下一步必须回答的问题。
若绝味煲煲的深圳模型运行顺利,未来开放加盟的可能性不小。这或将形成一个与绝味传统网络截然不同的加盟体系。
目前,绝味的版图主要依托“轻资产、零售型”的夫妻店与街边档口;而“绝味煲煲”若继续扩张,对选址、面积、设备与运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从街头卤味到餐桌热煲,探索的难度不亚于重建一套体系。绝味能否让那股熟悉的麻辣香气,在新的餐饮场景中重新升腾?
但毫无疑问的是,新产品、新场景、新客群,以及零售线和餐饮线的互补与协同。将重塑绝味的增长叙事。
小结:
绝味正在重新定义自己的边界。
过去二十年,它靠着一根鸭脖建立了中国最庞大的卤味帝国,如今,它试图让熟悉的麻辣鲜香,回到热气腾腾的餐桌上。
如果这场试验成功,它将提供一个新的样板:
在消费周期更迭、边界不断模糊的当下,如何打造自己的新增长曲线?
如何盘活和放大自己的核心优势,并将这种优势放大到更宽、更广的赛道中?
来源:职业餐饮网 张铎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