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随着消费市场进入“降级周期”,性价比成为主导消费决策的关键因素。在这一背景下,中高端火锅赛道集体承压,行业增速明显放缓。曾经高速增长的湊湊,也未能避开这场寒流。
2024年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呷哺集团湊湊新开13家门店,同期却关闭了73家,净减少60家,截至2024年底,门店总数仅剩197家。
2025年上半年,湊湊业绩颓势持续加剧,营收同比下滑25.8%,同期再关闭23家门店,规模进一步收缩。

财报中坦言,受消费降级趋势延续及自身产品竞争力减弱等因素影响,品牌遭遇较大冲击,客流持续走低。
尽管湊湊推出多项举措试图提振业绩——如加大“到店畅饮畅吃”等促销活动、增强全渠道营销力度与频次,并增加媒体投放,但翻台率仍从2024年同期的1.6降至1.4,同比下跌12.5%,反映出运营调整尚未奏效。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四年湊湊持续下调客单价,人均消费从2021年140.6元降至2024年123.5元。然而降价并未有效拉动消费意愿,2025年上半年客单价虽小幅回升至143.8元,但仍未扭转整体低迷态势。
2、从融入酒馆、KTV到做自助,湊湊一直在探寻新增长点
面对业绩持续下滑的压力,湊湊并未坐以待毙,而是一直在寻找稳定业绩的方法:
早在 2021 年,品牌便率先推出 “火锅 + 小酒馆 + 茶饮” 的复合模式,切入全时段餐饮赛道,探索多业态融合的可能性;
2024 年 7 月,北京合生汇门店完成重装升级,全新打造 “火锅 + 茶憩 + 欢唱” 模式 —— 近 1000 平米的门店内设置 6 个 KTV 包厢,可同时容纳 300 余人就餐,来丰富消费场景;
2025 年 5 月底,“湊湊煮茶” 服务在全国 50 家门店上线,融合茶饮、台式糕点与新鲜水果,切入下午茶市场,进一步拓宽消费时段与客群覆盖。
从 KTV 包厢、下午茶服务,到如今即将上线的 “双点” 模式,这些举措都是湊湊近年来创新尝试的其中一环。
那么,为何湊湊在这次转型中选择了“自助”赛道?因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消费者日益看重“性价比”,自助模式凭借其丰富的菜品选择和“质价比”突出的升维体验,正好契合了这一趋势。
此外,面对火锅行业严重的同质化竞争,自助模式也可作为新的标签,帮助湊湊突破原有竞争框架,开辟新的市场赛道。
3、 多家转型做自助的品牌都以失败告终,湊湊能“翻盘”吗?
在消费降级的环境下,“自助”模式成为了流量密码。不少揽不到客的餐厅也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试图通过“自助”重新翻身,其中甚至不乏一些头部品牌。
以靠鱼头和牛蛙起家、曾红极一时的“哥老官”为例,该品牌于2023年底全面转向自助模式,最初定价123元/位,部分门店甚至推出“99元畅吃牛蛙”套餐,试图以高性价比吸引客流。至2024年中,其自助门店数量一度突破40家。
然而转型后,原本的特色产品如鱼头逐渐退出菜单,同时消费者对取餐限制、品质下滑等问题投诉不断。结果,仅不到一年时间,哥老官就被曝出大规模关店。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曾全球开店超500家的“姜虎东白丁烤肉”。面对客流持续下滑,该品牌于2024年初高调推出109元单人自助套餐,将人均消费拉低至百元区间,希望以价格优势重建竞争力。
但转型后,消费者普遍反馈菜品种类偏少、品质不稳定、体验感下降,最终未能扭转颓势,目前全国仅剩2家门店仍在运营。
此类案例并不少见。纵观这些品牌“跟风自助”后的发展路径,几乎没有谁能真正实现“翻身”。甚至业内流传一种说法:“餐厅改自助,倒闭第一步”。
也许,正如比格比萨创始人赵志强所言:“自助只是一种服务形式,并不是真正的卖点。”由此来看,湊湊试图以自助模式完成“自救”,这条路显然并不容易。
小结:
面对行业寒冬与业绩压力,湊湊推出“自助模式”可视为中高端火锅品牌向市场做出的妥协与尝试。
但自助模式并非万能解药,行业案例已反复验证:若仅靠形式变化而缺乏核心价值提升,很难扭转品牌颓势。
对湊湊而言,真正的挑战不在于模式是否新颖,而在于能否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持续提供超越消费者预期的食材品质与用餐体验,并找到品牌差异化立足点。
餐饮竞争终将回归价值本质,湊湊若想真正“翻盘”,仍需在品质管控、成本结构与顾客洞察上找到更坚实的立足点。
来源:职业餐饮网 小鱼
共2页 上一页 [1] [2]